學習不純然是一種心理學現象,因為它總是發生在一些社會與文化的環境裡。複雜的物質與文化因素影響著人們如何學習。

四種影響學習過程的因素:
●觀察和模仿:在一個支持性氣氛的團體之內比較容易發生觀察與模仿
●社會經驗:維持關係的能理影響學習者如何學習,這樣的能力是透過與他人交往的社會經驗所發展的
●社會衝突:透過人際間的衝突,個體可以學會與他人合作來解決攻擊、競爭與權力奮鬥的問題
●遊戲:遊戲不是毫無用處的,在遊戲中嘗試將不同要素組合,讓孩子學校解決問題、跟他人合作、妥善處理衝突與競爭並且維持複雜的社會關係

應將心理學原理融入文化概念

我們知道心理學的獎賞與懲罰,但是我們必須知道在某個文化中的意義,例如在某文化中眼神是否接觸稱為獎賞

學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來到學校,他們的思考與互動、人際溝通,以及價值的優先順序,常常和學校體制與學校人員相抵觸,或者產生誤解與衝突,這些文化差異結果可能更對不同文化的年輕人產生不適宜的教育評鑑和計畫

社會結構
1. 學校
2. 家庭
3. 社區

學校和家庭環境之間的文化程度差異越大,學生在學習上可能遭遇的困難就會越多

對少數族群的學生而言,上學意味著家庭和學校有兩套迥異規則的社會結構在運作,而學生學習的有效性端賴學校與家庭環境之間的不連續程度,少數群體學生從其族群所處的社區結構移到學校的結構時,可能遭遇各種困難

標籤理論

當一個孩子無法按照學校規範來表現時,常會得到不好的評價並且被貼上不公平的標籤,不公平標籤常促成教師降低對少數族群學生的就學期望,當學生接受標籤時更成為一種自我應驗預言,不只是少數族群,非少數族群,如白人中產階級的孩童也可能會受到這些不公平標籤與自我預言的不利影響

標籤理論像把雙刃的刀,傷害被貼標籤,與沒貼上標籤的個體

為了把學童受到不公平待遇的狀況降到最低,學校應該把因著文化的不連續性產生的負面影響納入考量

另外剛開始時也可以為孩童準備一個習慣的學習類型環境,以便順利學習,讓這些文化差異的孩童被適度導引到主流文化規範的社會結構裡,並且能夠運作良好(所以仍是適應主流?)

文化溝通的型態

直接與間接
●直接、低度脈絡– 美國 – 個人中心
●間接、高度脈絡 – 其他民族 – 人際關係中心 直接溝通型容易將間接溝通型式為粗魯或不禮貌的產生師生間的誤會

非正式與正式
●非正式 – 個人導向 – 口語表達、直呼名字
●正式 – 地為導向 – 稱呼專業職位地位 正式型態容易被視為是害羞、膽怯或沒有動機的

自我增強與自我抹滅
●自我增強 – 西方文化較容易銷售自己
●自我抹滅 – 有些文化中習慣謙遜的價值觀 (西方人到台灣人家中作客,母親謙遜地說:菜都是自己做的沒什麼味道請不要嫌棄,西方人便說:沒問題,交給我…拿起醬油淋上整道菜)

主題中心與主題連結式
●主題中心者抓緊主題軸心,主題連結式則是把主題連結到事件並且詳細描述個人經驗,讓人誤以為不能適當回應老師或者智能上有缺陷
非口語溝通

文化裡的非口語溝通有許多形式,在不同文化中代表了不同意思:
●臉部表情:對事件感受是否要表現在臉上
●眼神接觸:眼神接觸是專注還是挑釁?不接觸是禮貌還是漠視不理?
●沉默:沉默是不參與還是順從?
教師對學生非口語溝通的誤解可能在教學中產生損害

教師要有跨文化教學的能力

具有跨文化能力分為兩個重要要素:
●認知的要素:自己與其他文化的知識。避免把自己的文化視為理所當然,成為一種族群中心主義者
●情感的要素:包含同理心,容忍曖昧不清(模糊地帶)、不做批判

我們必須依據不熟悉的規則與規範來行動,在有效的跨文化溝通裡,我們必須認可並接受其他文化的措施
當我們以自身文化的規範來評斷那些在文化上跟我們有差異的人的行為時,我們就在進行審判,並且誤解其他人的意圖與意思,產生文化衝突
要促成跨文化的有效溝通,端賴於了解這些行為在不同文化脈絡裡的意義

要注意族群的歸類

一般大眾對人的群體會使用墨西哥裔美國人、美國原住民、印度支那人、亞洲人……,但是我們應該更正確理解族群中各種小分類,例如年齡、性別、移民時間長短、教育水平、社經地位、與所在區域、宗教等特徵。

當孩童表現出非主流的模式時,才不會被判斷為一種病態的狀況

認知型態
●場獨立:以分析與具體細節來思考,比較就事論事
●場依賴:以全體性的取向,常把事實要素和情感結合

因此場獨立的人會把場依賴的人視為沒有知識和系統的,場依賴的人也會認為場獨立者過於機械化和缺乏溫情

場獨立者在學業表現上比場依賴者表現好

學習型態
●反思與衝動
●主動與被動
●合作與獨立
●感官輸入(聽覺與視覺)

不同的文化強調不同的學習型態,我們不應該假定某個特定文化所有成員都有相同型態,但是個別學習者的確有可以歸類的一致性和慣性
學習類型告訴我們學生是如何學習,不是告訴我們哪個族群用哪個類型最好

了解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學習型態的偏好,可以讓我們免於草率與刻板印象的判斷,避免不公平與有害的教育發展

為了協助不同文化的孩童妥善處理社會和學校理不同的文化力量,教師與諮商人員必須認識美國主會裡的文化,以及其他族群的文化,作為一個有助益的指引

功能共享群體的成員都認同群體的利益應高於個人利益,此與主流文化重視個人價值是差異極大

不同於主流文化的孩童,要處理兩套不同文化間的行為規範與符碼(家庭、社區、學校)

上述功能共享群體的族群不挑戰、順服既定的群體規範,也不太想與體制的人員有親密與非正式的談話與關係,同樣的不同文化的孩童透過順從與服從來學習,容易被教育人員視為沒有反應或冷漠的表徵,甚至被視為智能有缺陷的。

學校管教的觀點可能對某些族群的學生有負面的印象

切記,如果家長已經是非文字型的,不要再跟他保證會有開會來解決這一切、會有書面給他看.....

改善與建議

教師必須提供機會給不同文化的學生來展現它們特殊的技能才回與成就,獲得群體的認可與自信心

對於處於贊同順從文化的學生,在學習結構鬆散的狀況理會有感到困難的傾向,需要被一步一步地引導,已完成一項特殊任務,因此教師要給予清晰明確的解釋與說明,標準與時間,等待成功後再逐漸放寬教導的措施(例如給亞洲學生報告題目任其繳交而不是先說明是很危險不恰當的)

有非主流文化的學生,正是給主流文化學生學習的絕佳機會,用正當的方式妥善處理人類在本質上相似的問題。

有些教育人員建議,在一間有文化和社經背景差異的班級中,教師要盡量避免要求學生講述或描寫下列類似的主題
●我最喜歡的寵物
●我的家庭旅行
●我最喜歡的床邊故事
●擁有一個自己的儲蓄帳戶感覺如何
●我擁有多少書
上述會有很多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ybird 的頭像
    Maybird

    被貓撿到的幸福

    Maybi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