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知之幕並不是指一個壞的事情,而是一種把自己的有知排除掉,進而作出公平的決策與制度

當一個人不知道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不知道自己屬於哪個階層,不知道自己的天賦和才能,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追求什麼的時候,他的決策就是毫無偏見的。當所有的人都在這樣一種「無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背後作決策時,他們所一致公認的社會契約,就是正義的。

但是,當真正要做表決或者決策的時候,有誰可以不看自己的階層、種族、偏好、利益,而去制定對大多數人一致的規範?



羅爾斯認為,關於人民的權利或是國家對於人民權利的限制,不但應該符合傳統政治學中所描述的社會契約,而且這分契約應該是在無知之幕背後( behind the veil of ignorance )所完成的。他對無知之幕的描述:「沒有人知道他在社會中的地位、階級、資源、能力、智慧、優勢等,各個團體也沒有預設的看法和傾向。」

而無知之幕的內涵是什麼呢:背後的人並非全然無知,他們還是瞭解社會的一般運作法則,經濟現況,歷史背景等。無知之幕是個想像的道具,每個人進入幕後都會回到原初狀態。在此情境下,他們協商溝通,完成一份社會契約。此契約的目的是為了約束將來走出無知之幕「以後」的社會運作。簡言之,人們「事前」在無知之幕背後簽訂「事後」的規範。

反思均衡:假設我們在無知之幕背後,基於我們的背景知識,建構出若干我們認為公正或不公正的見解。此時,有人向我們提出一套自認為公正的哲學理論。可以將這套理論檢查與我們的見解是否圓融一貫。若此哲學與我們原本的見解未必圓融,則我們該思考要如何修正哲學或修正見解,以使彼此更圓融。如此反覆修正哲學與見解,若最後能達到理論與見解的圓融一貫,則該狀態稱反思均衡。

朱敬一,李念祖 - 基本人權(ch1.)




或者可以舉個例子,假設段考成績並不發給每位同學,然後請大家表決是否需要調整成績,基於在一種無知之幕後面,大家會作出比較一致又公平的決定,但是如果已經發下段考成績,每個人就會依據自己分數的高低或者計算排名,然後再來作出示否調整分數的表決。

如果這個社會作出決定的每個人都是基於自己的利害關係或背景,那麼怎麼會製造出公平的機制呢?

--

過了幾年以後再回來看這個名詞:無知之幕

其實更應該說是...因為人們根本無法站在無知之幕後面,排除掉所有自身利益或偏見,所以做公共決策的時候,其實並不是公益、公正的...那麼如果整個投票與民主的機制,大家都是有背後自己的動機,整個機制都有問題,投票只不過是讓「大多數有益的人」贏

民主該怎麼修正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ybird 的頭像
    Maybird

    被貓撿到的幸福

    Maybi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