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1 揭開經濟學的面紗

1.「貧窮」與「稀少」有何不同? 如果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足夠的糧食, 是不
是糧食就不「稀少」了?
ANS
「稀少」 是指資源不能無限制的供人使用,或為獲得某種物品一定要犧牲其他物品之意。 「貧窮」 則是指生活水準未達某種基本標準。
「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足夠的糧食」,不表示糧食沒有稀少的問題;除非人們已得到他們想要的糧食,且不以犧牲任何東西為代價。換言之, 只要人們必須犧牲其他東西才可獲得糧食,則縱使糧食生產過量, 它仍然是 「稀少」 的。(在生產過剩那一期, 如糧食無法貯存,則在極短期 (6.2.1節)  的糧食才沒有稀少問題。)

2. 齊、秦兩國生產米與布的能力如下表所示。請問, 生產米與布的絕對利益、比較利益是齊國或秦國?

 齊國秦國
20斤60斤
10匹15匹


 
ANS
由生產可能表中知道, 齊國不論生產米或布, 其生產量均不如秦國, 故秦國生產兩種產品都有 「絕對利益」。
比較利益是決定於 「機會成本」 較低者, 故須先計算各自的機會成本。 由表中可知, 齊國生產紡織品雖無絕對利益, 但每生產一匹布只要犧牲2斤米,比秦國之4斤米為少, 故有 「比較利益」, 應專業生產之; 秦國則只具有生產米的比較利益 (機會成本較低), 故應分工專業生產米。

3. 一個人獲得加薪, 他會比以前富裕; 如果所有人的收入都提高, 是不是每個人一定會比以前富裕? 為什麼?
ANS
不一定會。 如果社會上的總資源是固定的,不因大家所得提高而增加,因為這種增加只是表面的,每一個人所能享有的資源並不因這種增加 (即每一個人都提高所得) 而改變。這反映了 「合成的謬誤」。當然, 如果每人增加所得是因為社會總產出增加了,那是可以令每一個人都比以前富裕的。
這個問題在下冊 「物價膨脹」 的討論, 更為深入。其他 「合成謬誤」 的例子很多:如觀眾中一個人站起來可以看得清楚,大家都站起來就白站了; 一個學生補習有助其升學機會,大家都惡補就造成大家受害;一個駕駛人亂超車、開上路肩、 闖紅燈, 可以節省時間,大家都這樣反而動彈不得。另外,  「分割謬誤」 的例子, 則如:全體廠商都來訓練員工, 對每個企業都有利;但個別廠商從事職業訓練,訓練後員工很容易離職, 因此一家企業單獨訓練員工,只是為人作嫁, 對該企業卻是不利的。(參見第10章附錄囚犯兩難)

4. 「生產某個物品的『機會成本』,是指為它所投入之每一項資源所有其他用途之價值加總。」請改正這句話的錯誤。
ANS
機會成本不是指它投入之每一項資源的所有其他用途之「價值加總」, 而是每一項資源之所有其他用途中 「價值最高者」 的價值加總。

5. 畫一個經濟行為流程圖,研判下列行為分別屬於圖中的哪一部份:
a. 阿扁領到總統的薪水
b. 新竹科學園區廠商到大學校園徵才
c. 馬嫂在超市櫃台結帳五百三十元
d. 東光水果行賣出五公斤蕃茄
ANS
請參考本章圖5。
a. 家戶提供要素獲得所得 (流程圖左下方)。
b. 廠商至要素市場雇用要素 (流程圖右下方)。
c. 家戶至產品市場購買產品 (流程圖左上方)。
d. 廠商將生產的產品銷往市場 (流程圖右上方)。

6. 經濟學是建立在「人皆自私」或說「人性本貪」的基礎上。你同意「人性本貪」嗎? 如果真的「人性本貪」, 那麼你認為改造人性或利用人性,更能解決經濟問題?
ANS
是否同意 「人性本貪」, 其實關鍵是在於如何界定 「貪」 字。 經濟學假設人們都是追求其最大滿足  (術語上說 「效用極大」; 見第5章), 但也承認各人的滿足訴求可以不同: 有人愛錢、 有人愛名, 有人自掃門前雪、 有人則是助人最樂。 如果將貪字解釋為各人追求個別的最大滿足, 就可以理所當然地說人性本貪了。 如果有人說 「某人不貪, 他只求心安」, 則「求心安」 正是他之所貪。
此處不是在做文字遊戲, 也非強辯; 只是在說明經濟理論的基礎 (自利心)。參見5.1節。
如果人性本貪, 則要解決經濟問題, 最好是順著人性, 讓每人在求自利時, 也能滿足別人。 我們常常說 「共產主義違反人性」。 就共產主義想要消除人們自利的本性, 以達到 「共產」 目的而言, 這個批評是完全正確的。 但由於人性無法改造, 因此共產主義的經濟只造成人們吃大鍋飯的心態, 無法有效解決經濟問題。 (亦請參見下冊第28章。)

7. 生產水泥會破壞景觀、污染空氣。假設橫軸是水泥、縱軸是環境品質,請繪一條生產可能線,說明它如何表示「稀少」、「機會成本」與「選擇」。如果其中一座山被挖平之後,此條生產可能線會有何變化?
ANS
水泥與環境品質的生產可能線是一條負斜率凸向外面的線。 圖中a點是表示完全不生產水泥時, 環境品質的最佳狀態; b 點則是完全不管環境品質下, 能生產水泥的最大產量。 負斜率表示生產一物, 一定要減少另一資源, 即資源 「稀少」 之意。0a 環境品質是 0b 水泥產量的 「機會成本」  (單指環境品質一項資源的機會成本)。 通常不同單位水泥的單位機會成本不同, 且是隨水泥之增產而遞增, 亦即 PPC 為一向外凸出的曲線。 PPC 線上任何一點均為可選擇的組合。 如果一座山被剷平了, 則 PPC 會向原點內縮 (整條線向左下方移動)。
 

8. 有一個世界打字比賽冠軍的人, 卻在他經營的公司請打字比他差的人幫他打字。你認為他的行為有沒有道理?為什麼?
ANS
有道理。 因為打字冠軍的人, 如果把打字的時間用在處理公司業務, 其獲利更大時, 則他把時間用來打字就 「得不償失」 或 「因小失大」 了。 換言之, 這時他把時間用來打字的機會成本, 是策畫公司業務的利得; 而策畫公司業務的時間成本, 只是雇人打字的薪資。

9. 面對以下的決策時, 你考慮的取(得到的) 捨(失去的, 即機會成本) 是什麼?
a. 當家教
b. 當某甲的家教
c. 與某乙結婚
d. 為反核四上街頭
e. 同意摩托車開進校園
f. 支持政府購買先進武器
ANS
請參考本章第3節。

10. 物質成本與精神享受如何比較? 例如, 當你決定去看一場電影時, 你怎麼知道你所付的入場券與計程車費等機會成本是「值得」的?
ANS
請參考本章第3節。

11. 阿毛固定在星期六下午擺三小時地攤,通常可以淨賺1,000元。這天出門前阿珠來訪, 阿毛陪她逛街看電影, 剛好把擺地攤的三小時用掉, 還花了計程車費200元、電影票400元,另外則吃了阿珠買的零食100元。對阿毛而言,他陪女朋友出遊的機會成本多少?
ANS
從阿毛的觀點,出遊的機會成本包括他的各種資源投入的機會成本總和:時間與金錢成本。因此, 機會成本為1, 600元 $(=1, 000+200+400)$。阿珠的零食100元不計在內,阿毛從中得利應與他陪阿珠的滿足合併而成 「收益」 面。

12. 「人們在意的行為, 都是選擇的行為, 也都是經濟行為。」對不對? 「經濟學就是研究如何賺錢的學問。」對不對?
ANS
不錯, 人們在意的行為, 都是涉及選擇的行為, 包括: 要不要? 多做或少做? 就是經濟行為。 1.3.1節解釋經濟行為時, 所舉的 「太陽」 與 「曬太陽」 就是一個例子。 反過來說, 當無可選擇時, 實在不必再付出心力去管它, 因為那是白費時間; 所以就沒有經濟行為。
但是, 經濟學並 「不等於」 研究如何賺錢, 而是 「包括了」 如何賺錢的 「選擇」 與 「決策」 之研究 (賺錢的其他技能, 則不在討論之列)。 除了賺錢以外, 人們還有許多事情有待 「選擇」, 都是經濟學研究的對象。

13. 人們為什麼要與別人從事交易? 為了交易,是不是一定要分工?
ANS
人們之所以會有交易, 就是因為交易比不交易要好。 這個 「比較好」 可以純粹只做消費面的互易有無, 不必一定要先改變原來的生產組合; 不過, 雙方為求更大的好處, 「交易」 通常會帶動更專業化的「生產」組合, 也就是 「分工」。
14. 「合則兩利」與「兩利則合」, 你比較認同哪一個? 為什麼?
ANS
合則兩利」常用來勸和,但若真的兩利,則不必勸就合了,亦即「兩利則合」。「合」不一定「兩利」的理由有二:第一是合不一定使總產量增加,例如老王與小趙(1.3.3節)若分工的項目選擇錯誤,兩人合作生產總產量反而減少。既然總產量減少,則「合」至少有一方受害。這就合不來了。第二是總產量增加,但分配偏向某方,使另一方完全得不到好處,故亦不能「兩利」。
不過根據「比較利益原則」,總有「合則兩利」的機會存在,見第16題。

15. 台灣現在中央銀行總裁是誰?立法院長是誰? 目前失業率多少?
ANS
現任央行總裁是彭淮南先生,現任立法院長是王金平先生。2003年之平均失業率為4.99%,2004年1-5月平均失業率為4.47%。(資料來源:人力資源調查報告)

16. 試解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經濟意義。
ANS
根據「比較利益法則」進行分工而後再交易, 只要交易成本不高, 雙方均可從中獲利。 能力高的人, 固然可以從分工買賣中獲得好處(並使對方受益); 能力差的人, 也就是做任何事都沒有 「絕對利益」 的人, 也會有比較利益, 因此也能進入交易互利的合作體系內, 使自己獲益同時也圖利能力高的人。 , 此之謂「天生我才必有用」!


Ch2 供給與需求
1. 所得增加, 會增加正常物品的「需求量」, 也就是增加正常物品的「需求」。對不對?
ANS
對。 所得增加會使正常物品的需求線右移,我們稱此為 「需求增加」; 同時,因一物的需求量 (QD) 決定於價格 (P)、所得 (I) 等因素:  QD = f (P, I, … )
當 I 提高, QD 自然也增加。但要注意的是: 這是在 P 不變下的需求量增加,與 「需求量的變動」 專指因 P 改變(其他因素不變) 而使 QD 變動者不同。

2.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有哪些同義詞?為何同義?
ANS
「資本主義」 一詞, 根據 H. S. Sloan &A. J. Zurcher 所編 Dictionary of Economics,(N. Y.: Barnes & Noble Books, 1970) 所述,就是 「具私有財產權、 自由工作與自由交易的經濟制度」。經過某些解釋後, 結束時它說: 「資本主義也稱做自由企業 (free enterprise);並參見 『經濟制度』。」所謂 「經濟制度」,就是在界定政府與人民間的資源所有權與處分權;其中以資本主義之政府介入最少。政府之外, 就是市場; 因此,很少政府介入的資本主義也就是 「市場經濟」。
所謂市場經濟, 即資源配置由市場供需雙方共同決定,其決定準則是以供需妥協出來的價格為指標,雙方均依價格之高低因應行事, 故稱為「價格機能」 或價格制度。 見2.1節。
「資本主義」 一詞並非馬克思所創,他甚至從未用到這個字。如要追究 「資本主義」 之由來,可參閱黃仁宇所著 《資本主義與廿一世紀》 (台北: 聯經, 1991),頁2--15。資本主義也可分類, 見下冊第28章。

3. 「需求增加, 價格提高」與「價格上漲, 需求減少」這兩句話有什麼矛盾?如何解決?
ANS
如果兩句話都對,則把兩句話連接起來,會得到重複循環的推論,而得不到結論。正確的說法是第二句改成 「價格上漲, 需求 『量』 減少」。(亦參見3.2.1節均衡價格的變動)
4. 「供給量是指在某一價格下,生產者願意生產且能夠賣出去的數量。」這句話有什麼不對?
ANS
供給量是生產者在某一價格下願意生產且「能夠」 生產的數量,不是他一定銷售得出去的, 通常不是實際交易量。

5. 需求與需求量有何不同? 「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需」,與經濟學上的「需求」及「需求量」如何區別?
ANS
「需求」 和 「需求量」 的不同,請見課本正文的說明。 「各取所需」 的 「需」,並未含有價格的觀念在內。而經濟學上的 「需求」 或 「需求量」 的概念,都涉及價格的概念。換一個角度來看,經濟學上的 「需求」,是指人們在所得與價格限制下,有能力購買的有效需求,各取所需的 「需」 通常是指免費取得的數量。

6. 「需求增加」會使需求線往上移動; 「供給增加」則使供給線往下移動。對不對? 為什麼? 說它們是「往上」或「往下」移動, 有無意義?
ANS
對。但是比較一致的說法,是說需求或供給增加,使線右移,減少時則向左移動。因為我們說需求 (或供給) 的變動,指的是某物品因為價格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影響,而使整條需求線 (或供給線) 左右移動。我們特別強調左右移動,其隱含的意義是, 此時價格固定在某一水準。數量增(線右移)減(左移)。不過, 「需求增加使需求線上移,供給增加使供給線下移」 的說法, 也一樣有道理。需求增加, 表示在購買同一數量時,消費者願付的最高價格 (即需求價格) 提高了,故需求線上移。而供給增加, 則表示在銷售同一數量時,生產者要求的最低價格 (即供給價格) 下降,故供給線 「下移」。

7. 影響「需求變動」的因素有那些? 影響「需求量變動」的因素有那些?
ANS
請見課本的說明。

8. 什麼是「正常物品」? 什麼是「劣等物品」? 有沒有可能同一樣東西既是正常物品, 又是劣等物品? 為什麼? 判定一樣東西是正常或劣等物品,可能因人因時而不同,因此同一樣東西,可能既是正常,又是劣等財。
ANS
正常物品與劣等物品的意義, 請見2.2.6節的說明。判定一樣東西是正常或劣等物品,可能因人因時而不同,因此同一樣東西, 可能既是正常, 又是劣等財。

9. 有那些因素同時影響「需求」與「供給」?
ANS
例如,摩托車對甲是正常財,譬如某物之相關物品的價格變動,對乙可能是劣等財;可能會同時影響該物品的需求和供給。甲在窮困時對摩托車的需求是正常財,又, 預期某物價格的變動,當他發財以後, 可能視它為劣等財了。也會同時影響到該物的供給與需求 (使供給線與需求線移動)。

10. 下列那幾項會使「目前」的「豬肉」需求增加:
a. 禁止牛肉進口
b. 所得增加
c. 飼料漲價
d. 雞肉生產過剩
e. 政府宣布即將開放豬肉出口
f. 豬肉價格下降
g. 環保署嚴格取締養豬場對環境的污染
ANS
(a)(b)(e)。

(a) 是因為牛肉與豬肉為替代品,禁止牛肉進口會使牛肉價格上升,消費者轉向較便宜的豬肉;
(b) 表示豬肉通常為正常物品;
(e) 是消費者預期豬肉會漲價, 故目前(國內)的需求增加。
(c) 與 (g) 將減少供給, 因為成本上升;
(d) 會減少豬肉需求 (因為雞肉與豬肉也是替代物品);
(f) 會使豬肉 「需求量」 增加, 而非需求增加。

11. 假設您是南太平洋一個與世隔絕的孤島上、權力至高無上的君王。您很仁慈, 希望您的子民過著安居樂業、幸福美滿的生活。您的子民與世界各地的人並無兩樣:同樣的勤快、同樣的好吃懶做,同樣的慈善、也同樣的狡猾。您認為選用什麼經濟制度, 比較容易達成您的理想? (提示: 本題較複雜,不限於本章內容,甚至也沒標準答案;可參見下冊第28章。)
ANS
什麼是理想的經濟制度?人類到目前還沒有確切的答案。經濟學家從公平、 效率的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其他學科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來尋求答案。詳見本書第28章的討論。

12. 假設X 的需求量(QDx) 決定於其價格(Px)、消費者所得(I ) 及Y 的價格(Py), 如下式:
             
請問:
a. X 是正常物品或劣等物品? 為什麼?
b. Y 是正常物品或劣等物品? 為什麼?
c. X 與Y 是替代物品或互補物品? 為什麼?
d. 當I = $4,500 而Py = $70 時, X 的需求線是什麼形狀? 繪圖示之。
ANS
根據數式係數的正負號, 可知:
a.X 是劣等物品, 因為 I 增加, QDx 減少。
b.不一定。 但如消費者只消費 X 與 Y 兩物品(即 I=PxX+PyY), 則 Y 為正常財。 因為當 I 提高 (Px 不變), QDx 減少, 故所得用於 Y 的部分必定增加,
亦即 Py 不變時, QDy 上升。(由此可知, 當只有兩種或兩類物品時,最多只有一個是劣等財。)
c.X 與 Y 是替代物品, 因為 Py 上升 Px不變 時, QDx 亦增加, 表示 Y 相對較貴時, 就用 X 替代 Y。
d.I=4,500 而 Py=70 時, QDx =100-3Px-45+35=90-3Px。故它是一條直線, 交價格軸於 $30 交數量軸於90。

13. 如何區分消費上的替代品與生產上的替代品? 試舉一個消費性替代品卻是生產性互補品的例子。
ANS
消費上的替代品, 也是一般所稱的 「替代品」,是指消費者對兩產品之消費可以互相替代,因此當其中一物之價格提高,他就多消費另一物以替代這個相對較貴的物品。生產上的替代品,指的是生產者使用同樣要素資源可以分別生產不同產品,這些不同產品就是生產上的替代品。它的意義是: 當一物之價格提高,生產者會減少相對較不值錢的生產替代品,把資源移轉來生產這個較值錢的物品。
消費性替代而有生產性互補的例子,例如豬肉與豬肝。

註: 替代與互補的通常以 「反之」 來區別,這個 「反之」 是指消費者或生產者對價格變動的反應而言。例如, Px 上升, 生產者會 「多」 生產 Y(如果 X、 Y 為生產性互補)或 「少」 生產 $Y$ (如果 X、 Y 為生產性替代)。

14. 決定需求變動的一個因素是「消費者人數」。如果消費者人數增加是因為該物價格下降所致, 則其結果是使「市場需求線右移」或只是「市場需求量的增加」?
ANS
正常的市場需求線,只是變得比較平。當價格下降,消費者人數增加,使市場需求量增加,這與需求線右移不同,右移表示價格不變下,需求量增加了。

15. 有需求才有供給嗎? 或是有供給才有需求? 都是? 都不是?
ANS
都不是。需求 (線) 與供給 (線) 原則上是獨立存在的。請參考第3.3.2節的說明。

16. 舉例說明「預期價格改變」造成「價格提高, 供給量減少」的現象, 但並非「供需法則」的例外。(提示: 參照預期對需求的改變。)
ANS
票等投機性強的商品,都會有類似的現象, 因為漲價時人們會預期 「價格會再提高」。


Ch3 市場均衡分析
1. 如何用供需圖定義「自由財」與「經濟財」?
ANS
需求線與供給線相交於供需圖之第IV象限 (見第1章圖6),即均衡價格為負而數量為正時, 就是自由財。交點在第I象限時為經濟財。 換言之, 它們是供需「相對」 的觀念, 而非數量上 「絕對」 的多少。

2. 在經濟學上, 「短缺」與「稀少」有何區別?
ANS
稀少是指所有經濟財; 若以供需圖說明,即其均衡價格大於零者。短缺是指市價低於均衡價格,造成需求量超過供給量的差額。

3. 以供需圖說明下列事件如何影響對應的特定市場之均衡點。
 
ANS
a. 開放蘋果進口,蘋果的供給線右移,因此會使它的均衡價格下降,數量增加。
因為梨子是蘋果的替代品, 梨子的需求會因而減少,故其均衡價格與數量均下降。

b. 電子技術進步會使個人電腦 (PC) 市場的供給增加;而所得提高將使個人電腦之需求也增加。其結果是均衡數量一定提高,但均衡價格的變動方向不確定。
實際上因技術進步更快, 故價格是持續下跌的。

c. 颱風損壞農作物, 將使蔬菜市場的供給減少,均衡價格提高, 數量減少。由於蔬菜價格太昂貴, 有些人會多吃肉、少吃菜;亦即用肉來替代菜,故豬肉之需求會增加, 使肉價上漲, 交易量也增加。

d. 金瓜山發現金礦, 雖然明年才能開採,但仍會影響今年的黃金市場;因為大家預期明年的金價會下降,故使今年的黃金需求減少 (想買黃金的人可以等明年降價再買)、供給增加 (持有黃金的人想趕快賣掉, 以免明年跌價虧損),如此將使今年的黃金價格提前下跌,交易量則可能增加也可能減少,視供需那一方之變化幅度較大而定。

4. 颱風過後, 蔬菜奇缺, 連不受風災影響的豆芽菜也漲價一倍。如果物價督導會報認為這必是奸商哄抬所致,而下令維持原價並嚴格執行。請問市場會有什麼後果?
ANS
可能會要排隊抽籤或政府發菜票 (憑票買菜)。不過,  最可能發生的應是黑市、 變相加價、官商勾結等。

5. 股票的價格常出現短期劇烈的波動,除了人為的操縱以外,有什麼其他
因素?
ANS
股票價格也是供需均衡的結果。因此任何能影響供給與需求的因素,都會影響價格。譬如, 公司的獲利能力、 景氣的狀況、 政治變化等因素。不過, 股票價格短期劇烈波動的現象,常常是 「預期未來價格變動」 之因素使然。當股票價格上升時, 人們常會預期它會繼續上升,於是需求增加、 供給減少, 產生 「追漲」 的現象。反之, 當股票價格下降時, 大家常會再 「看跌」,於是需求減少、 供給增加,而有 「追殺」 的現象。

6. 設政府現在開放汽車進口,請用供需圖說明它對下列均衡價量的影響:
a. 國內汽車的生產量;
b. 國內消費者對汽車之需求量;
c. 國內汽車價格。
ANS
圖形如課文圖 4 所示之供給增加。
a. 國內生產量減少(P1時S的數量)
b. 國內需求量增加(Q*增至Q1)
c. 國內汽車價格下跌(P*降為P1)
注意: 本題作圖時, 必須明確供需代表的意義;如分清「本國生產者之供給線」(S)、「國內供給線」(S1)等。

7. 供給量等於需求量的價格即為均衡價格。而任何市場價格下,買方買到的數量一定等於賣方賣出的數量,因此任何市場價格皆為均衡價格。對不對?
ANS
不對。 兩段話的敘述都對, 但結論不對,因為供需量不一定等於交易量。

8. 政府以保證價格收購稻米,如保證價格高於市場均衡價格,會有什麼後果? 這種後果有何方法可以紓解(如果不改變保證價格)?
ANS
若保證價格高於市場均衡價格,稻米市場的供給會大於需求,而政府糧倉會 「穀滿為患」。若保證價格不變, 欲減少超額供給,不外乎減少供給或增加需求兩條途徑。以促進需求而言,可以鼓勵國民多吃一碗飯或獎勵外銷;前者可能有效果但不會太好, 後者則不失為一可行之計。在減少供給方面, 可以獎勵農民轉作或休耕,或取消農地變更地目之限制。

9. 如果圖10B的D 與S 定義為市場總需求與總供給(而非原來的民間供需), 則在歉收時政府出售存糧,豐收時收購餘糧,供需圖會有何變化?
ANS
歉收時, 原市場供給下降,供給線向左上移動;此時若政府出售存糧, 則供給回升(如果數量剛好是歉收量, 則供給線恢復原貌)。豐收時市場總供給增加, 供給線右移;收購餘糧會使市場需求線右移。

10. 「政府介入經濟的方法愈公平,對價格機能的傷害愈小。」試評述之。
ANS
不一定。價格機能是指以市場供需決定之價格來指導資源配置的功能,即配置 「效率」。 一般而言,不公平的介入方式對 「效率」 之損害較大;但比較 「嚴格配額、 不許私下交易」 與容許私下交易(包括黑市), 前者對資源配置效率之傷害,通常遠大於後者,雖然似乎較公平。

11. 政府宣布將擇期開放汽車進口,消費者「預期車價即將下跌」, 以至「新車交易幾全休止」, 而「相關產業」(如汽車材料、保養) 生意也「一落千丈」。請用經濟理論說明「」內之意義。
ANS
「預期車價將下跌」, 會使現在的需求減少;如果大家認為車價即將跌到目前市價以下,則現在價格上之需求量大跌; 若廠商不願降價,當然會造成 「新車交易幾全休止」。又因汽車與零件保養是消費的互補物品,故當新車交易量減少時,零件、 保養生意也就 「一落千丈」 了。

12. 如果中央銀行宣稱以穩定新台幣匯率為唯一目的, 介入外匯市場買賣外匯, 但卻虧本。此是否表示央行買賣外匯的執行有錯誤?為什麼?
ANS
是,平抑匯率 (如美金之新台幣價格) 波動的正確方法,  就是買賤賣貴。如果匯率只有上下起伏而無上升下降長期趨勢,則買賤賣貴之下,  一定可以賺錢。如果有上升或下降趨勢,  央行正確的作法是只在市價高於 (低於)長期趨勢時, 才賣出 (買入) 外匯。如此,  央行必定賺錢。因此,它虧本就表示干預的方向與平穩匯率應有的作法相違,亦即執行錯誤。

13. 人只要一枚腎臟就可活命, 故人體內的兩枚腎臟可以賣一枚給需要的人。但〈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第12條禁止人體器官之買賣(只能以無償捐贈方式為之)。請問你同意這個規定嗎? 為什麼?
ANS
禁止買賣腎臟會使本來願意成交的雙方都受損 (不能藉以互利)。 法律禁止買賣人體可能有其他理由。此一規定執行上並無困難, 表示它多半是有符合經濟理論的功能。例如, 人體買賣可能有嚴重的副作用,如強迫或威脅等; 又因監視或防弊的執行成本太高,加上人身自由為大家共識, 故乾脆禁止之。

14. 美國對我國紡織品輸美設限。如果我國用拍賣的方式,把紡織品配額出售給廠商,由出最高價者獲得出口權。請問:
a. 這對我國紡織品的供需線有何影響?
b. 對出口價格有何影響?
c. 政府可以得到多少拍賣所得?
ANS
a. 供需線不受影響 (本題之供需線,應為{出口}紡織品的供需線;亦即, 圖中之S 為本國紡織廠的出口供給線,D 則為美國對我出口紡織品之進口需求線)。
b. 原來的價格介於 P1 與 P2 之間,拍賣後之出口價格會提高到 P1。
C ]政府最多可拍賣得 P1 P2 與 0Q0 之乘積

15. 假設需求函數與供給函數分別為:
 
請算出均衡價格與數量。
ANS
P* = 20,  Q* = 1
16. 唸四年級的兒子,為了買電動遊戲光碟, 把校長獎得到的相簿賣給他妹妹十元,成交後跑來問我: 「會不會太便宜了?」請問你的意見?
ANS
成交價必然不低於供給價格而且不高於需求價格,故是否 「太便宜」 若由妹妹之需求價格言之,是很可能。 唯兩人可能對市價都不清楚,若資訊充分, 可能改變各自的供需價格。


Ch4 價格彈性

1. 颱風過後, 蔬菜價格暴漲, 連帶使豆芽菜也由的每台斤10元漲為20元,台北農產運銷公司每日交易量由8噸增加為14噸。
a. 這可以算出什麼彈性? 為什麼?
b. 彈性值是多少?
ANS
颱風折損蔬菜,價格暴漲,引發替代品 (豆芽菜) 之需求增加。但在屋內孵的豆芽菜供給,不受颱風影響。故此題為供給不變,需求增加。
a. 可以算出供給彈性。因為供給線不變,需求因其他菜價上揚而改變, 故所觀察到的價量,是供給線上的兩點。
b. 18/22 = 0.82。

2. 有人說: 「斜率大, 則彈性小。」對不對? 有沒有適用上的限制?
ANS
原則上不對, 因為彈性決定於斜率的倒數以及需求點或供給點的位置,斜率的大小不能完全決定彈性值。不過, 如果兩條線的 P、 Q 大致相同, 則斜率的大小,就可以決定彈性的大小了。此時, 斜率愈大, 彈性就愈小。當然, 若是需求彈性, 則我們指的是其絕對值。

3. 「時間愈久, 供給彈性愈大; 這是因為供給量的變動量(_Q), 時間愈長自然愈大。」對不對?
ANS
不對, 因為當時間加倍致使Q 加倍時, Q 亦加倍了。由彈性之公式可知,彈性並不受影響。時間影響彈性的原因, 參見4.3.2節的說明。

4. 開放外國菸酒進口後,國產菸酒之需求彈性有何變化?菸與酒那一種之變化較大? 為什麼?
ANS
因為國產菸酒的替代品增加, 故其需求彈性均變大了。至於菸與酒那一種變化較大, 必須看那一種的外國貨替代能力較強。一般認為本國的酒比較不能由進口酒替代 (特別是短期間),本國菸則比較容易用外國菸替代; 如果是這樣,則國產菸之需求彈性變化較大。

5. 回答下列有關電視機彈性問題。
a. 假設人們對電視機的需求彈性為1.5。你如何解釋這個彈性值?
b. 愛德蒙電視機單獨降低價格,由15,000元降為10,000元, 每月銷售量由1萬台增加為2萬台。問其需求彈性為若干?
c. 愛德蒙這個事實,能不能用來證明電視機需求彈性1.5是錯的?
ANS
a.表示當電視機價格提高 (或降低) 1%,人們的需求量會減少 (或增加) 1.5%。
b.  {{20, 000-10, 000}/{20, 000+10, 000}}/{{15, 000-10, 000}/{15, 000+10,000}}= 5/3 =1.67。
c. 不能。 因為當愛德蒙單獨降價時,其替代品 (包括所有其他廠牌的電視機) 非常多,故其需求彈性大於 「電視機的需求彈性」, 理所當然。

6. 畫兩條相交的直線需求線: 假設較平坦的需求線為Dx, 較陡峭的是Dy; 兩線相交點之價格為P1, 數量為Q1。現價格由P1 上升為P2。用圖形說明需求彈性大小與總支出的關係。
ANS
參考課文內圖1 (頁105) 及其說明。

7. 台灣鐵路局為了彌補虧損而提高火車票價時, 交通部把原本賺錢的台灣汽車公司的長途班車票價也一併提高了。你認為這是為什麼?
ANS
台灣鐵路局為彌補虧損, 把火車票價提高。假設台鐵票價調高後, 不會影響到它的總成本,則漲價能不能使台鐵轉虧為盈,就要看票價 ($P$) 提高能不能使營業收入 ($PQ$) 增加而定。如果人們對鐵路運輸的需求彈性大於1, 則 $P$ 提高, $PQ$ 會下降。只有在需求彈性小於1時, 漲價才會使總收入增加,也才有可能轉虧為盈。但人們對火車的需求彈性, 主要決定於其替代品的替代能力。台汽的長途班車是火車的良好替代品,如台汽維持原價, 火車的需求彈性可能很大。交通部在火車票價調高之同時,把原本賺錢的台汽票價也一併提高,就可以降低火車的需求彈性,因此台鐵的營收較可能好轉。

8. 台灣荔枝大豐收,平均每公頃產量為6,941公斤,比前年增加13%,但價格則大幅跌落, 降幅達37.6%。根據這些數據, 你能不能計算出荔枝的需求彈性?
ANS
供給改變, 可以算出需求彈性, 彈性值若由 13%/37.6% = 0.35 是不正確的。正確弧彈性公式必須用變動前後價格與數量 (之平均) 為分母。這可用下列方法估計出來:如果生產量就是實際交易量, 則彈性 = 0.26

9. 美國總統卡特在位時(Jimmy Carter, 1976-1980),曾為應付當時的能源危機, 決定補貼小型車,對大型車增稅,冀圖減少汽油消耗,結果適得其反。你知道為什麼嗎?
ANS
卡特的本意是希望大家以小型車代替大型車,達到減少油量使用的目的。但開小型車的人所得較低,對轎車之價格彈性較高,補貼使得價格降低,需求量顯著增加。相反的,開大型車的人一般較有錢,對轎車的需求彈性小,增稅雖使價格提高,但需求量減少有限。

10. 如果需求彈性相同,則那一種供給彈性的產品比較可能採薄利多銷?
ANS
供給彈性大者。 因為薄利多銷要多生產,如供給彈性小,  增加生產就會大幅提高供給價格 (成本上升),比較不可能增產多銷而得以提高總利潤。

11. 產品品質有好有壞。銷到外埠的產品通常是良品或中低級的? 為什麼?
ANS
好的銷到外地。 因為: 第一,產品不論好壞, 運輸成本差不多,但因壞的單價低, 加上同樣的運費,售價的提高 「比例」, 會超過好的產品;第二, 壞的產品主要以低所得者為銷售對象,他們需求彈性較高, 較難承受加上運費的價格。

12. 「穀賤傷農, 穀貴傷民」的反面不是「穀貴利農, 穀賤益民」嗎? 既然有利有弊,維持穀價平穩是否真有必要?
ANS
人雖都有冒險心, 愛好某些刺激風險;但對基本生活, 則多希望有一個安定的保障。農產品是食衣住行之首, 而且供需彈性都低,表示 「替代性差」, 是人們避險心態最強烈之物。從另一方面言, 如果被 「傷」 時是性命不保,則再多大的 「利」, 也補償不了。 因此,基本生活的「暴起暴落」 不如平淡似水。

13. 價格彈性的大小與「產品」定義的廣狹密不可分。這一點是表示價格彈性的定義沒多大意義,或有具體的用處?
ANS
理論有沒有用, 其實是看學的人會不會用。彈性與產品定義的一個應用實例, 請見本章附錄「交叉彈性」 之最後一段。


Ch5 效用與消費者的選擇

1. 何謂需求價格?消費者購買東西時,是不是都付出需求價格?
ANS
一物的需求價格就是消費者獲得該物願付的最高價格,等於他享用時所得到的滿足,亦即其邊際效用的貨幣值 (就是邊際效益)。由於每單位的滿足程度通常不同,邊際效用最後一定逐漸遞減,因此需求價格也會隨消費量之增加而漸減。消費者在競爭市場上購買東西時,如追求效用最大,他會以最後一單位的邊際效益 (即需求價格) 付費,前面各單位的需求價格大於市價,故享有消費者剩餘。

2. 經濟學講的自利心與自利行為,與社會上所稱的自私自利有何不同?
ANS
經濟學以 「自願行為」 定義 「自利行為」,因為廣義而言, 「自願」 必是自己喜歡的。如此的自利, 包括社會上所稱的 「自私自利」,以及自發性的 「利他」 在內。

3. 需求價格高的東西表示消費者對它的評價較高, 故購買的數量也會較多。對不對? 為什麼?
ANS
不一定。 因為需求價格高可能是在數量很大時,也可能只在數量很少時。不過, 如果 「其他條件不變」,則需求價格提高, 購買量會增加。

4. 何謂「邊際效用遞減法則」? 它與「邊際替代率遞減」有何不同?
ANS
邊際效用遞減法則, 則指一個人在一定時間內消費一物,當數量增加時, 其所獲的邊際效用終必遞減。邊際替代率遞減是指兩物間的替代能力,即增加1單位 X,而讓消費者得到維持滿足之下可以減少另一物之數量(稱為替代率), 會隨 X 之增加而下降。邊際效用是一物的絕對效用,邊際替代率則是兩物間的相對效用比率。兩者間是互相獨立的,但如加上某些條件,也可導出其間的關係。例如, 當一物之絕對效用不因另一物之消費多少而改變時,則 「兩物的邊際效用都遞減,其替代率也會遞減」。

5. 何謂「無異曲線」? 兩條無異曲線有可能一部分重疊、一部分不重疊嗎?為什麼?
ANS
無異曲線是一條「產生同樣總效用的兩物品所有可能的數量組合」 之軌跡。
兩條無異曲線不可能有部分相疊、 部分不相疊,因為這樣會與無異曲線之定義矛盾。

6. 無異曲線與預算線之「相交」點, 是否總效用一定不是最大? 這時能不能減少支出而總效用增加?
ANS
總效用一定不是最大,因為消費者可以在原支出水準下,提高效用。無異曲線與預算線相交,表示兩者斜率不同,前者的斜率代表兩物間的主觀交換比率 (邊際替代率),後者的斜率表示客觀可行的交換比率 (價格比)。兩者不相等表示有改善的空間。

借用本章附錄圖(頁158) 來說明。在 ab 點之間無異曲線 Uo 與預算線所夾的面積,其中任何一點之支出都較 a、 b 點為少,但通過的無異曲線都比 Uo 為高;即是可以減少總支出而提高總效用的範圍(最多可以提高到 U1)。

7. 一天喝一杯水或喝十杯水,那一個總效用較高? 為什麼? 那邊際效用呢?為什麼?
ANS
在特定時間內, 消費同一樣物品的邊際效用,到最後一定會遞減。但只要邊際效用仍然為正, 則消費量愈多,總效用一定增加。 因此, 一天內喝十杯水的總效用,通常會大於喝一杯水的總效用, 但其邊際效用則較低。不過, 本題的答案並不那麼確定,因為不同人有不同的效用函數,可能有些人一天喝了十杯水, 其邊際效用已為負數,另有人則可能尚未明顯遞減。

8. 無異曲線圖上可證明,支出愈多效用愈大,對不對?
ANS
不對。

9. 阿丁每月固定用100元在菸酒上,假設一包菸與一瓶酒均為20元:
a. 請繪出阿丁的預算線。
b. 替阿丁繪一組假想的菸酒無異曲線, 並標出其效用最大的菸酒消費量。
c. 現在菸酒開放進口, 而使其價格均降為10元。請問阿丁的菸酒消費量會如何改變?
d. 如果阿丁在菸酒降價後, 把預備用在菸酒的預算也減半, 那他效用最大的菸酒組合會是如何?
ANS
a. (見圖2A)。
b. (見圖2B)。Y1 與X1 是在圖中所示之菸酒無異曲線下的最大效用組合。
c. (見圖2C)。Y2 與X2 為菸酒降價後的消費組合。如果兩種物品都是正常物品, X2與Y2 分別會大於X1 與Y1。d. 此時預算線回復原狀(如2B 圖所示), 故其效用最大的菸酒組合維持在X1 與Y1上。
附帶說明: 本題假設開放進口菸酒不影響對菸酒的相對偏好。另外, 有人可能非常不喜歡抽菸, 則其無異曲線可能如2D 圖所示, 而使效用最大之(X, Y ) 組合是在X = 5, Y = 0 之處, 即圖2D a 點之角解。
 

10. 某甲原來消費X 與Y 兩種物品,現在政府禁止X 的生產,使某甲的X消費量變成零。雖然某甲因而省下X 的開支,可用來購買其他物品(或增加儲蓄), 但他卻表示「不高興」。你認為某甲的效用一定較前減少了嗎? 請分別用邊際效用分析法與無異曲線分析法,說明你的看法。
ANS
某甲的效用必然減少。

政府未禁止 X 財貨生產之前,消費者效用最大的 X、 Y 消費量組合,一定要滿足下列條件: MUx/Px=MUy/Py。政府禁止 X 的生產, 使得 X 的消費量等於0。在正常的邊際效用遞減情況, X 的消費減少,MUx上升, 會使 MU{x=0}/Px > MUy/Py,效用就不是最大。 故某甲會因此減少效用。

11. 某人突然中了彩券,發了大財,他的行為也跟著突變。原來很少喝酒,現在常喝得酩酊大醉; 原來經常買書, 現在只有偶而為之。假設他的嗜好不變, 請用無異曲線分析法說明他這種行為的變化。( 註: 參見本章的附錄。)
ANS
由圖3所示的最大效用點之變化(由a 到b),顯示同一個人在不同所得條件下,會有相當不同的行為表現, 但不表示它的「嗜好」改變了。圖中這種情況雖然可算是少數, 大部分的突變仍可能是因嗜好改變了。但本題要說明的是,富人與窮人有不同的消費型態,我們卻不能肯定兩人的「嗜好」一定不同。換言之, 當窮人變富之後, 很可能就是現在富人的形象了。當然, 人的行為也有「不可逆轉性」: 由某一個消費型態, 在環境改變後, 變成另一種消費型態,但當環境回復原狀, 他就改變不回來了; 例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12. 直接滿足欲望的行為,稱為消費。那麼,間接滿足慾望的行為,經濟學稱它是什麼? 有什麼行為對某些人而言是直接滿足慾望,對另一些人則是間接滿足慾望?
ANS
間接滿足欲望的行為, 就叫做 「生產」。一個人到卡拉OK唱歌自娛, 是直接滿足的消費;但歌星唱歌賺錢, 再以錢去從事消費行為,則其唱歌對歌星是間接滿足的行為,就叫做生產。 其他如 「生產」 電視機, 看電視就是 「消費」。

13. 你曾經後悔買過什麼東西嗎? 如果有, 是不是當時不理性呢? 後悔做過一件事,對追求最大效用的行為有何影響?
ANS
大概很少人沒有後悔過的。但事後的後悔, 不表示當時不理性,可能只是因為認識不清。後悔可以做為 「前事不忘, 後事之師」,以後仍然是追求效用最大,但因見多識廣了,行為會不同。 換言之,追求最大效用的行為,是以行為當時的認知 (資訊) 定位的, 不因為 「對某事認識不清」就不是追求最大效用或不理性。

14. 一對冤家見面兩天後就開始吵架,分開後又想得要發瘋。他們的愛情需求線有何特色。
ANS
邊際效用遞減很快,故其愛情需求線也很陡峭, 缺乏彈性。

15. 美眉結婚你送禮,請問送現鈔(紅包)或送等值的禮物(如奶粉或嬰兒尿片), 比較會得到美眉的喜愛?
a. 假設不考慮交易成本(選購禮物之麻煩), 與美眉間也沒有特別交情。用無異曲線說明你的看法。
b. 仍不考慮交易成本, 如美眉覺得兩者效用相當, 請圖示你與美眉的友情值多少?
ANS
a. 錢較受喜愛, 因為錢可以用來買「禮物」,禮物則不容易換回現金, 故錢提供更多選擇。買如圖4之X1 的禮物,等於送給美眉X1 那一點的效用(U1); 送M1 的現金(等於X1 的價款),則提供X1M1 線上可選擇的效用,圖上可知美眉的效用較大(U2)。
b. 如美眉覺得a 點的效用與X1 點相同, 表示U2 = U1+ 交情, 亦即交情價值=U2 − U1, 或其貨幣值。
 

16. 貝克(Gary Becker) 教授說, 「子女」是父母的「耐久性消費財」。請問你認為貝克意何所指?父母如何「消費」子女?
ANS
父母可以含飴弄孫 (或子女; 即消費),也可以養兒防老 (投資), 得到滿足。耐久性是指可以 「使用」 超過一期 (通常是一年)。貝克以子女為耐久性消費財,故可用經濟理論分析生育行為。(亦參見第六章附錄。)

17. 台灣在解除戒嚴之後, 社會運動蓬勃, 有些學生與教授為環保、弱勢團體、民主憲政等問題參與街頭活動。請問: 社運「參與者」和「非參與者」, 那一種人是在追求自己效用之極大? 什麼因素讓他們有不同的參
與行為?
ANS
兩種人都是;這是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既然我們假設每人都追求自己的效用最大,那為何兩種人卻有不同行為呢。
這可歸納成三類因素: 第一類是大家對社運的利弊功過看法不同。有人注意到它妨礙交通,造成很大的社會成本;有人體認到其對環境、 弱勢者以及未來民主政治的正面功能。第二類因素是不同人雖然都追求效用極大,但什麼事情會帶給他效用卻不一樣;即個人間有不一樣的效用函數,或說效用 (滿足) 的 「來源」 不同。由於參與社運少有個人好處,因此他們必然有其他的效用來源,諸如從清潔的河川、 乾淨的空氣、 殘障者受到妥善照顧、政治上的平等、 政黨間可以有效相互制衡等等得到滿足。這些既然可以讓他們感到滿足,他們就願意為此付出時間、 金錢與精力。(經濟學上的追求 「自利」 是廣義到包括這種社會公益的。)不在乎這些問題的人,自然就不會為此犧牲、 出力。

第三類原因是成本,包括時間成本:前兩種因素都有相同的人,成本愈低的人,愈會參與社運活動。大學生與女生參與比例相對較高;正確的說法恐怕是 「男生參與比例偏低」,因為男生畢業後要服兵役,有人怕被點名做記號。(1991年曾有一位台北市議員提議,要求政府對從事學運的學生追蹤,禁止他們以後進入政府部門與大企業工作。)社運街頭參與者,老年人比例較高,應該 (至少有部份理由) 是他們的時間成本較低。如果有人時間成本很高, 但仍熱心參與,我們大概可以認定他對第二類因素的使命感特別強。其實, 經濟學也談{\ctxfbb 利他} (altruism) 行為,上述社運活動可以說就是利他行為。利他可定義為 「把自己的快樂 (效用) 建立在別人快樂上」。因此, 利他 (別人快樂) 行為也是廣義的自利 (自己快樂)行為 --- 因為這也是行為者自願的選擇!

18. 如果X是介於「正常」與「劣等」物品之間的中性物品(neutral goods),請用無異曲線圖導出其必定是負斜率的需求線。
ANS
中性物品, 是指所得改變,該物之消費量不因之而改變;如附錄中圖17A之 c 點在 b 點的垂直上方。如此, 由B圖可知, c 點必定在 a 點的右上方,故需求線必定為負斜率。


Ch6 生產者決策的基礎
1. 何謂機會成本? 何謂經濟利潤? 何謂正常利潤? 什麼時候企業主在帳面上有盈餘時,卻不願繼續經營?
ANS
機會成本是以 「資源」 為計算對象;使用一個資源的機會成本,是該資源 「其他最佳用途之價值」。如果是一個 「行為」 的機會成本,則包括此 「行為」 所用的各種 「資源」 之機會成本加總;其中包括外顯成本, 如看電影之票款。
經濟利潤 = 收益 - 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包括外顯的成本與隱藏成本。隱藏成本即是企業的正常利潤。帳面上有盈餘 (即收益超過外顯成本),但當此盈餘低於正常利潤時,業主就不願繼續經營下去,因為此時收益比機會成本低,表示業主未賺到正常利潤,或業主未得到他投入資源在 「其他最佳用途」 的好處,他當然不如去做別的事。這也說明了正常利潤的功能。
註: 機會成本特別強調包括隱藏成本;但不要矯枉過正, 把外顯的會計成本(如付出現金) 遺忘了。
2. 下表是資本(K)、勞動(L) 與總產量(TP) 的資料。
 
a. 計算並填入空白處的數字。
b. APL 下降時, MPL 是否一定小於APL?
c. AC 下降時, MC 是否一定小於AC?
d. AVC 上升時, MC 是否一定大於AV C?
ANS
參考課本內容

3. 是非題:
a. 廠商使用自有的資金時,可以節省利息成本。
b. 只要邊際成本比平均成本低, 不論它是在上升或下降中, 其對應的平均成本一定在下降中。
ANS
a. 非。 自有資本仍有利息機會成本。
b. 是。 亦即, 在平均成本下降時, 邊際成本一定小於平均成本, 但邊際成本可能隨產量而上升也可能下降。

4. 何謂「邊際報酬遞減法則」?
ANS
見6.2.3節說明。

5. 生產同一產量, 任何規模的短期平均成本, 一定不小於長期平均成本。
為什麼?
ANS
因為長期可以改變各種要素數量, 短期則有一些要素無法改變數量, 因此長期 「多一些」 選擇, 沒有道理不選擇所有可能之最低短期成本 (之要素組合)。

6. 說明並區分「短期平均成本上升」, 「長期平均成本上升」與「平均成本線整條上移」的意義。
ANS
這三種上升意義不同:
SAC 上升是因有固定要素 (如 K) 的限制; LAC 上升是規模不經濟; 平均成本線條上移則是企業以外因素改變的結果 (如石油危機使要素價格上升)。

7. 比較平均變動成本為零與平均固定成本為零的兩種情況下, 短期平均(總) 成本線會有何不同的形狀。
ANS
平均變動成本為零 (即一個企業只有固定成本, 沒有變動成本) 時, 其平均固定成本就等於平均 (總) 成本。 由於平均固定成本 (AFC) 一定是隨產量而逐漸下降的線, 故此時平均成本必然是一條向右下遞減的曲線 (且是一條直角雙曲線; 如圖)。
另一方面, 如果平均固定成本為零 (即一個企業內沒有固定成本), 則其平均變動成本就是平均 (總) 成本, 由於平均變動成本大都呈U型的曲線。故此時的平均成本也是呈U型, 很快隨產量之增加而上升。 還有一種情況是從頭開始隨產量而遞增。當羅賓遜夫人出版其 《不完全競爭經濟學》,創造 「邊際收益」 觀念時, 就用這樣的平均成本線。
 
8. 設廠商用L 與K 來生產Q, 其生產函數為Q = min(√L,K)。(提示: 此一函數的意思是: 若√L ≤ K, 則Q = √L; 若√L ≥ K, 則Q = K。)
a. 在短期中, 假設廠商雇用「足夠多」資本K¯ , 故短期能影響產量(Q) 的生產要素只有L, 亦即短期Q = √L。設L 的價格為PL,K 的價格為PK,請證明: 平均成本函數為C(Q,K¯ ) = PL •Q+PK • K¯/Q。
b. 在短期, 廠商的平均變動成本函數為何?邊際成本函數為何?
c. 在長期, 廠商可以自由變動K, 請導出其長期平均成本函數?
ANS
請參考課本內容

9. 請用機會成本的觀念,重新解釋下列例子:
a. 大文豪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 1856–1950) 過九十歲生日時, 有人問他九十感言。他說「差強人意; 如果跟另一個可能的情況比較的話。」
b. 某丙抱怨說: 他當醫生的收入實在太好了,以致於無法出國旅遊。
c. 某甲每月在「大家樂」上損失二千元,仍然樂此不疲。假設現在政府有效禁止大家樂,朋友告訴某甲說你現在每月平白賺了二千元;某甲並不領情。
d. 某乙年過三十而未娶, 最近終於認真考慮要跟丁小姐結婚。他仍然猶豫不決, 因為丁小姐雖然很可愛, 他擔心還會再遇到一位更可愛的小姐。
ANS
a.一個人活到九十歲, 已經很不容易,大部分老朋友都已蒙主寵召了。因此, 九十歲老耆之 「另一個」 可能,就是指逝世。經濟學的機會成本是指 「其他最佳選擇」的收益。一般人都怕死; 死既然痛苦,則此時活著不但沒有機會成本,還是 「負」 的成本, 意思是只要活著就賺了,甚至活著受一點苦, 還勝過死亡 (只要活著的苦少於死亡的痛苦),因此才是 「好死不如歹活」。這大概是蕭伯納的意思。
b.出國旅遊要花錢, 也要花時間。某丙花得起錢, 花不起時間。 經濟學的說法是:
旅遊的機會成本除了旅費外, 還包括了因此而不能開業所少賺的錢。如果開業的收入很好, 則少賺的錢將很可觀。某丙放不下那一筆收入, 於是就 「玩不起」 了。由此進一步推論:不同的人做同一件事, 其機會成本並不相同。
c.表面上某甲每月減少二千元的損失。但如果某甲明知他玩大家樂,平均每月要損失二千元,則可以說他用二千元購買某一種勞務 (service)。是什麼樣的勞務呢?如果大家樂每半個月對獎一次,相當於每半個月一次的 「發財希望」 (或發財夢)。某甲可能因此生活得很起勁,因為 「希望無窮」。這二千元就是這個 「希望」 的價格。如此, 禁止大家樂, 某甲不是賺了二千元,也不是賠了二千元, 而是損失了其中的 「消費者剩餘」。
d. 某乙娶丁小姐的機會成本,是失去與更好對象的婚姻。現在他因尚不知道娶丁小姐的收益與機會成本孰大,故仍猶豫不決。

10. 試給「殺雞不用牛刀」一個經濟解釋。
ANS
「殺雞不用牛刀」 可以有許多不同的經濟引申意義。以本章所討論的內容而言,它的意思可以是 「產量少就不應該用太大的生產規模」。
以牛刀殺雞, 不合經濟原理,所以說殺雞不用牛刀。一個企業如雇用超標準的人員或大才小用,則不是人員很容易跳槽就是浪費人力,這都是因為殺雞用牛刀的結果。

11. 廠商有那些具體的途徑可以提高「勞動生產力」?
ANS
勞動生產力就是平均勞動產量,亦即 (總產量)/(勞動使用量)=Q/L。從生產函數 Q=f(K, L) 觀察,只要 (1) L 不變而 Q 增加,或 (2) L 增加而 Q 增加更快,都可使勞動生產提高。
前者的方法包括增加 K (勞動以外的其他投入,如機器設備、 土地等),或提高勞動的素質 (如教育、 訓練),或調整改善生產方法等。後者可能產生在短期平均勞動產量遞增階段,或長期規模報酬遞增時。

12. 「如果沒有報酬遞減現象, 則我們可以在一個花園裡種出全世界人口所需要的糧食。」你同意嗎? 為什麼?
ANS
同意。 因為只要沒有 (邊際) 報酬遞減現象,則在一個人可種出供他與其扶養親屬生活的花園裡,只要繼續增加人力投入, 其產量將等比例或超比例提高,最後把全世界勞動力都投入,必可生產出全世界人口夠用的糧食。由此不合理, 可反證報酬遞減現象必定存在。

13. 下列的想法都有違經濟觀念。為什麼?
a. 既然已經花了錢買了經濟學教科書,我就非把它念完不可。
b. 某公司規定: 自己擁有房子的員工不能領房屋津貼, 理由是因為他不必付房租。
c. 私立學校學費愈來愈貴,我們應該多辦公立學校,以造福社會。
ANS
a. 買書所花的錢, 是固定成本。念書的成本, 除了固定成本外,還要花時間與精力, 是其變動成本。如果念書的效益彌補不了這變動成本,雖然書錢花了仍然不值得繼績念完。(下章7.2節有虧損的短期均衡與短期停業點之討論。)
b. 擁有房子的人, 雖不必付房租,但可能要付貸款的利息,或因將存款拿去購屋而不能享受原有的銀行存款利息。換句話說, 住在自己的房子仍有隱藏成本。因此, 擁有自己的房子就不發給房屋津貼,從居住的成本而言, 並無道理。當然, 如果擁有自己房子的人都比較富有,則可從公平 (促使所得分配更均平化) 的觀點作此主張。
c. 公立學校雖然學費低廉, 但其社會成本並未較低。它的經費大多來自政府 (即人民的納稅)。如此, 多辦公立學校,不一定比私立學校更能造福社會。

14. 有張三與李四兩位計程車司機。張三多才多藝, 除了開計程車之外,他還可以從事其他工作營生; 李四除了開計程車外, 很難找到其他工作。問: 張三開計程車的機會成本比李四高或低?這樣的機會成本觀念有什
麼用?
ANS
張三開計程車的機會成本較高。此表示如果計程車收入減少,多才多藝的張三會先有 「虧損」,因而會率先轉業!


Ch7 競爭市場的供給線
1. 為什麼廠商要達到利潤最大, 必須生產MR = MC 的產量? MR =MC 與P = MC 完全相同嗎?
ANS
當 MR 不等於 MC 時,廠商改變產量一定可以提高利潤。MR=MC 與 P=MC 在完全競爭市場上,是相同的。 因為完全競爭時,P 固定, P 就是平均收益;當平均值固定時, 它就是邊際值。故然。

2. 什麼因素使完全競爭廠商的長期均衡利潤為零? 為什麼廠商願意在利潤為零時生產?短期利潤小於零而仍然生產的廠商,是理智的選擇嗎?
ANS(圖片出自這個網頁,Jason老師很強阿)

未命名-1
完全競爭廠商長短期利潤:
a.長期中, 完全競爭市場之自由進出的特性,使各廠商的利潤漸趨於零。在利潤為零時, 才達到長期均衡。所謂長期均衡, 意指各廠商都不再改變產量,也沒有新廠加入、 舊廠退出的情形時。
b.因為廠商若不在此市場生產,也不可能賺得更多了,故仍願意繼續經營。所謂利潤為零, 是指廠商沒有任何超額利潤,只有正常利潤; 意即在此市場生產,只能賺到他在別處能得到的最大利潤, 不多也不少。
c.在短期中,利潤小於零而仍然繼續生產,可能是理智的選擇。只要其虧損小於總固定成本,虧損下的生產比關門大吉要好;故在兩害相權取其輕之下,仍應生產。但如虧損大於總固定成本,或在長期中 (可以改變生產規模),有虧損還要再生產,就不是一個追求利潤最大者的理智行為了。

3. 完全競爭市場價格若低於平均成本最低點時, P = MC 點對應的產量,是否一定比任何其他產量之虧損都要小?
ANS
不一定。 P<AC, 則生產任何產量都會虧損,但以 P=MC 對應的產量虧損最小, 因為當 P與MC不相等 時,一定可以調整產量以減少虧損。 但有一個例外,就是 「不生產」 (
(Q=0) 可能比 P=MC 之產量的虧損為少。

4. 假設每個農人都依賴貸款購置農地。現在利率上升。問:
a. 那一種成本增加?對AV C 與MC 之影響如何?
b. 您預期農家數量與農家平均產量會有何種變化?
ANS
農人貸款購置農地:
a.利率上升使利息負擔加重,因為它附屬於短期固定投入土地上,是固定成本上升。由於邊際成本不變, AVC 與 MC 均不變。
b.個別廠商之產量必須增加, 而價格則必須提高。達到此一結果的辦法, 就是某些廠商受不了虧損而退出,使產業供給減少。換言之,長期均衡是廠商數減少,產業的總產量也減少但留下來的農家之均衡產量卻增加。

5. 繪圖解說何以完全競爭廠商生產某一產量時, 若MR = MC, 則其利潤必定不是最大。
ANS
見課文

6. 有些業者一邊抱怨「虧本了, 虧本了」, 但卻繼續生產。請問這些業者是真的虧本或假的虧本? 如果是假的, 他是什麼意思? 如果是真的, 他又何以不關門大吉?你的解釋會不會因為事業單位的「生產規模」的大小而有不同? (例如, 一是鋼鐵廠業主,一是夜市小麵攤老闆。)
ANS
業者喊 「虧本」 是不是喊 「狼來了」:
a.或真或假;但有多少是真的, 很可能與生產規模的大小有關。
b.如果是假的:這是因為業主為了得到消費者或政府的同情,以便漲價或獲得補貼或低利融資,會抱怨 「虧本了」 以達到目的。
c.所謂真的虧本, 而卻仍然繼續經營,意思是此一企業處在短期有虧損下的均衡。
d.規模很大 (即固定成本很大) 的企業,其平均變動成本 (AVC) 與平均成本 (AC) 間的差距很大;因此當經濟不景氣而使價格下降時,很容易落入 AVC < P < AC 的狀態,亦即落入短期有虧損的生產均衡。小企業的AVC 與AC 貼得很近,很不容易落在這種狀態下生產。
e.由以上分析可知,大規模企業的 「虧本了」 呼喊比較可能是真的;但他們也比較有動機 (如利用政商關係以獲補貼) 喊假的。

7. 完全競爭廠商既然面對的需求線是一水平線, 意即他能在同一價格賣掉任何數量,那為什麼不擴充產能增加銷售呢?
ANS
主要是受到邊際成本 (MC) 上升的限制。水平的需求線,表示廠商可以在同樣的價格下銷售它願意出售的任何數量。此時, 邊際收益 (MR) 等於價格。廠商在 MC<MR 時, 擴張產量可以提高利潤。但在 MC>MR 時, 增產雖不必降價求售,但對利潤有害無益。

8. 價格決定於成本?或價格決定成本?
ANS
價格與成本的關係:
a.在競爭市場 (產業) 上,需求線代表消費者願付的價格, 供給線反映廠商成本,是相互獨立的。
b.從廠商的觀點, 同樣的成本結構,可以因價格高而賺錢, 或因價格低而虧本,故亦表示兩者獨立。
c.短期價格決定了需求,長期價格決定成本 (供給) 。完全競爭長期均衡價格是在長期平均成本的最低點。
d.若同時考慮要素價格,則在競爭市場上: 產品價格 (消費者的需求)決定要素價格 (如見 「地租」, 10.3.2節, 頁268);要素價格再決定產品成本。

9. 某甲與某乙同時申請到同一所中學任教。某甲多才多藝,經商受雇兩相
宜, 某乙則只會教書。請問某甲的教書成本較高或某乙較高? 如果教員
薪水下降,某甲或某乙何者比較容易辭職? 這兩個問題有無相關?
ANS
效率高並不表示機會成本低:
a.某甲教書的機會成本較某乙為高。
b.當教師的薪水下降,某甲比較早會遭到 「虧損」,故比某乙更容易離開教職, 轉而經商。某乙因為經商能力差, 故在薪水下降後,也沒有好的去處, 比較不會辭職。
c.如上所示, 兩個問題是相關的。

10. 由降低「分糧」租金可以激勵農民生產意願的例子, 我們知道對產量課徵某一比例稅, 會減少均衡產量。如果政府(或地主) 對生產者課徵定額稅(即某一定數額的稅,與產量多少無關),則均衡產量會不會受影響?為什麼?
ANS
不會。 因為定額稅是一種固定成本,固定成本只會影響廠商 (或農民) 是否繼續生產或停業的抉擇。一旦決定要生產, 其均衡產量與固定成本無關。 從圖形上來看:利潤最大的產量決定於 MR = MC 的條件,與固定成本的變動 (改變AC) 不相干;但因 AC 上移, 故可能從賺錢變虧本。換言之, 定稅額對產量沒有影響;除非稅額太大, 迫使廠商關門大吉。

11. 劉教授請木匠做一套書櫃。木匠開價10 萬元。「怎麼這麼貴?」「材料很貴, 我沒有賺錢; 我只是賺一點工錢。」請問: 木匠的答話有無矛盾? 他所說的沒有賺錢的「賺」與賺一點工錢的「賺」各指什麼「利潤」?
ANS
不矛盾。劉教授請來的木匠說 「我沒有賺錢」 的意思,是沒有超額利潤,又說 「我只賺一點工錢」 指的就是 「正常利潤」。木匠可能講不清楚。但他講那些話代表一般人心裡是有經濟學分析的這些觀念。

12. 農業是一個夕陽產業嗎? 為什麼世界各國農業都有依賴政府補貼保護的傾向?
ANS
農業是否為夕陽產業:
a.所謂夕陽產業, 通常是指廠商利潤微薄,產業逐漸萎縮, 甚至可能被淘汰者。農業是不可能被淘汰的, 因為人必須要有農業才活得下去。但除此之外的夕陽產業特性,都出現在農業裡。 為什麼會有這種結果呢?有幾個可能的理由;
第一、 農產品的所得彈性小於1,有時甚至是負數; 意即所得增加時,農產品需求增加率低於所得增加率,有



國際貿易前後的生產者剩餘和消費者剩餘教學點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ybi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