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任憑媒體發展並未對整體社會有利
媒體有其商業考量、經營者意識形態與偏好,而商業媒體追求自身利益進而傷及民主社會的狀況屢見不鮮,例如如果任由名嘴掌握媒體發言權,成為意見領袖帶領民意,形成民主社會的亂象源頭,甚至為了吸引收視率放入腥羶色的情節與畫面,因此應保護兒童與青少年,設立分級辦法
2. 媒體具有建構世界的力量
在傳播理論當中有鏡子理論,認為一件事情發生了,記者會真實地報導出事件,可是現代每個人離真實事件發生甚遠,媒體有形成個人腦海圖像的能力,隨著媒體報導的方向與角度,會建構出個人對事件的觀感,甚至不自覺中接受了媒體的價值與態度,媒體適用正面或負面來報導,會引導閱聽者,甚至整個世界到底是怎麼樣的,全由媒體形塑(可以看桃色風雲搖擺狗這部電影)
3. 人類需要有尊嚴的生活
媒體不應以市場利潤驅使,而忽略了倫理與價值議題的專業,例如遇到受害家屬一直問:你現在感覺怎麼樣、你難不難過...這種缺乏道德自律的訪問,又例如會不會創造話題人物,看到有人一但開始回應媒體,便嗜血般撲上跟追,每天報告進度,新聞該提供的是真實與正確
媒體倫理學議題,不僅是專業工作者的訓練範圍,更是當代公共教育的基本涵養
倫理學探討什麼
1. 對與錯:
首先,正確性為最基本的條件
2. 專業倫理信條:
新聞中的專業倫理應該包括
自然規則:例如尊重生命
媒介功能:例如服務社群、守望環境
規則規範:新聞種類、視覺與文字描述
專業類別:例如所有權、記者規範、對製播者的規範
責問類型:包括對消息來源的保護、涉入新聞當事人的呈現、對閱聽人的保護
工作流程:如何取得、選擇資訊、再現、撥出的限制
在拍攝節目之前先看看這份,有沒有違反這樣的準則
節錄公視的節目製播標準
公視新聞與節目秉持獨立自主、公正、公平、正確、尊重、多元、創新、負責等基本價值,製播多元優質的節目
公視屬於國民全體,不專為政府或某一政黨服務;不以營利為目的,也不受商業或利益團體左右。
節目製播實踐準則
尊重兒童與青少年人權,確保其身體、心理、與人格尊嚴受到保護
報導遭受性侵害或家暴受虐的兒童與少年,要特別謹慎不使其身分曝光,不使用侵入式的採訪。若以特效遮掩其面孔的方式呈現時,應謹慎使用,以免造成受害者的二度傷害。要理性深入探討個案背後所呈現的社會脈絡與意涵,而非以剝削、消費的角度呈現個案,因為兒童與少年受害者的心路歷程需要專業療癒,不應貿然公開。
針對兒少性侵害或受虐新聞報導,應避免藉由假人、繪圖、模擬動畫等方式,或採取過度戲劇性的報導手法,詳述性侵害或施虐過程,以免引發潛在加害人模仿效應。
尊重兒童與少年的身體,不應以偷窺方式運鏡或渲染式的特寫鏡頭,刻意消費其身體。
報導從事不法或反社會行為的兒童與少年時,不應將其身分曝光。根據《少年事件處理法》規定,少年事件的調查及審理不公開,以及不得使身分曝光的原則,報導相關案件應特別注意
除非製播內容具有教育目的,或有劇情需要,所有節目應盡量避免呈現兒童與少年從事《兒童及少年福利法》第二十六條所規範的行為,包括吸菸、飲酒、嚼檳榔、施用毒品,觀看暴力、色情、猥褻、賭博等足以妨害身心健康的影音或出版品,或在道路上飆車等危險行為
性別上
尊重基本人權,避免歧視與偏見
避免複製性別刻板印象與強化性別偏見,例如經由鏡頭、語言、或肢體動作剝削並偷窺女性身體、歧視女性身體、將女體標準化、尺寸化;只報導姐弟戀、不報導兄妹戀;忽略女性姓名,僅稱呼報導對象為某媽媽;或呈現女性形象時總是處於弱勢、缺乏知識、沒有行動力等等。
不製播將身體商業化的內容,不使用物化任何一種性別的字眼。例如,在報導中強調某某人的三圍。
保護家庭暴力、性侵害與性騷擾受害人及其親屬的隱私權,勿報導其姓名及任何可以辨識其身分的資訊,防止二度傷害。家暴受害人的居所及庇護所應予保密,避免因曝光而導致其生命、身體陷於危險。
不以搜奇、偷拍式報導來呈現同性戀議題,報導時也不將同性戀犯罪化、病態化,例如使用「同性畸戀」等渲染性字眼,或將同性戀與愛滋病做不當聯想
同志社群除性傾向之外,也具有族群、職業、政治、經濟或聲望等社會地位,應忠實呈現這些面向,不應因性傾向而受到忽略。同志社群本身也有許多不同社群,包括同性戀、雙性戀及跨性別(Trans-gender)等等,其性傾向、性別特質或性別認同均有所不同。刻畫同性戀角色時,不可只以性傾向作為主要的特質,也不應將跨性別與同性戀混淆。
在呈現跨性別社群時,不應以傳統男/女兩性,這種以生理性別做劃分所呈現出的單一性別刻板印象。並且在描述跨性別社群時,不使用「不男不女」、「人妖」等文字醜化跨性別社群。
族群上
尊重多元文化,不強化歧視偏見
3. 德行與教化
人類不同的氣質會引導出不同的外在行為,而德行實踐可以用四個標準來衡量
行為表現
個體應該知道自己行動的理由
個體行動是為了對的理由
個體行動時有適切的情感與態度
4. 對誰負責
對自己負責
對客戶與閱聽人負責
對媒體組織負責
對媒體組織負責
對專業同儕負責
對社會負責
倫理學的四個哲學傳統(可以說是四種角度)
哲學傳統
|
主要思想家
|
核心概念
|
德行倫理學
|
亞里斯多德
|
人
|
義務論
|
康德
|
行為
|
後果論
|
邊沁、彌爾
|
結果
|
正益論
|
蘿絲
|
過程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