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老師,你該看(教師面對環境教育應有的態度)
如果你是父母,你該看(裡面有好多資源給孩子)
如果你是一個人,你也應該看(地球的好壞與你息息相關)
請先花一點時間看看這個短片,商人拼命想販賣東西給人們,卻不回收用壞的東西,毒害地球,缺乏生產者的延伸責任,這篇文章是聽到周鴻騰講師演講所記錄的心得
有時候我們應該更憐憫這個世代的孩子,如果你認為自己曾經擁有過好山好水,曾經享受過玩樂的童年,他們沒有,有時我們不能抱怨這個世代的孩子,他們為什麼這也不懂那也不會,沒有禮貌,世俗又金錢物質導向,現在的他們,只能和科技相依偎,我認識還不會翻書卻會劃iphone的寶寶,未來的孩子,也許都是低頭族(玩3C),不用生氣他們為什麼不能專注,以後只能怪自己不夠聲光效果吸引,也許你曾記得去挖泥巴、看彈塗魚招潮蟹、控窯,很抱歉,現在的孩子到了自然博物館或者鄉野林木中,依然注意著手中的科技產品。
學校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學到任何有用的東西,而是在培養人格情操和正確的價值觀(英國格林爵士),未來孩子學東西在網路搜尋,wiki百科不問對錯就查,那麼教師與學校是幹麻用的?過去在大家庭群體生活當中就能學到的價值與行為,現在已經沒有單位可以給他們了
我想到荒野協會的李偉文,在教養可以這麼浪漫一書中提到,為了孩子搬家到新店山區,讓孩子去參加營隊,到他最新一篇文章,都還在談孩子的品格,那麼,我們到底能給孩子什麼?
所謂永續發展,在個人的部份有一點很重要的是,能夠過樽節和限制的生活。你當然無法要求為了地球的永續,就開始過著不開燈、窮苦、不經濟發展的日子,每個人在經濟上都有所謂的自利行為,自利並不是自私,是基於自願和利己的動機去做出行為,例如想買東西、玩樂、賺取利潤,現代國家大部分都是經濟自由的制度,所以在經濟自由的情況下是非常有可能基於經濟選擇而未把外在承受的損害納入成本考量(例如黑心商人損害環境,卻由政府拿人民的稅收去拾爛攤子)
要使環境不被過分污染與破壞,政府有兩項工具,一個是命令管制(透過法令),另一個是經濟誘因(給予補貼),但環境教育其實是最重要的,每一個人透過對環境教育在心態、知識、行為上的改變,進而作或不作某些行為。
環境教育法第一條
為推動環境教育,促進國民瞭解個人及社會與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增進全民環境倫理與責任,進而維護環境生態平衡、尊重生命、促進社會正義,培養環境公民與環境學習社群,以達到永續發展,特制定本法。
第三條第一項
本法用詞,定義如下:環境教育:指運用教育方法,培育國民瞭解與環境之倫理關係,增進國民保護環境之知識、技能、態度及價值觀,促使國民重視環境,採取行動,以達永續發展之公民教育過程。
環境教育的目標是希望培養具有環境素養的公民,對象不只是學生喔,物質環境變遷那麼迅速,每一個新的世代都有新的挑戰,因此環境教育應該帶給每一個在地球上生活的人一些思維,在自利下別忘了擁有一些環境素養與道德,進而最後能夠產生一些環境行動
所以不論是政策規劃或執行者、民意代表議員、教育者或學生、自然組或社會組、消費者或企業雇員,弱勢族群,都應該了解環境教育的內容,當然,環境教育不是枯燥的大氣循環、植物動物圖鑑,環境教育是應該站在不同角度看看,我們這個世代所做的這些,是否會影響到縣再或者下一個世代,在好的與壞的方面。
然後,每個議題都有不同角度,如果是一位父母,也許你能影響、灌輸給孩子你的立場,但如果身為一個教育者,試著提供不同角度給孩子,教育和倡導不同,教育是敎他找到正反兩方的資訊,批判性思考,但是倡導是選定某一方,進而希望說服別人來提倡
環教教育學者David Orr曾說:所有的教育都是環境教育。或者應該說,任何教育內容都應該考慮到環境教育和環境倫理,如果以物質守恆、地球是個封閉循環來角度,這世界上人們製造出來的毒物,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你的身體裡
如何幫孩子與自然重修就好呢?當然你可以說放放DVD、看看Discovery....,數位科技可以完全還原在自然中的視覺聽覺嗅覺嗎?那依然是一個靜態的平面,你怎能奢望要孩子看完半個小時的羚羊就完全被這美麗的動物吸引?我們要教育的對象,會是一群與自然越來越疏離的孩子,甚至可以形容他們是大自然缺失症的孩子(查理洛夫所著的失去山林的孩子)
在許多探討環境行動養成因素之研究中有提到,環境承諾原動力這樣一個名詞,Chawla這個學者在生命經驗與環境行動(Life Paths Into Effective Environmental Action)文章中有提到,一個人的童年經驗、大學時期的經驗、成人時期的經驗,會讓他願意對環境承諾、付出行動的因素不盡相同
可見生命經驗中,在很小很小的時候有自然接觸是很重要的
一般教育當中一定會有相關的理論提到知識→態度→行為,但是親近大自然,環境教育並不是線性的,應該是有反饋的線,不管是先行動,還是先有知識,一定要反覆交錯,有進入自然,也有學到相關的知識與態度
但是你說我只是一個普通的人,對於環境、自然生態不夠了解,要怎麼進行?社會上有很多資源的
1. 自然中心或自然教育中心
林務局的八個自然教育中心
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天溪園生態教育中心
台北鳥會經營的關渡自然公園
二格山自然中心
新北市政府的永續環境教育中心
2. 保護教育協會、社區發展協會
荒野保護協會雙連埤生態教室
花蓮縣漆地保育學會的大地小園丁
觀書教育基金會的有機稻場
(以上都有課程以及通過審查)
3. 生態農場、牧場、農業發展協會
向日葵農場
福田園教育休閒農場
阿里磅生態農場
華山教育農園
4. 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國家森林遊樂區
5. 博物館、動植物園、文化資產
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台北市立動物園
福山植物園
蘆洲李宅古蹟
另外還有瓶裝水的故事
國家破產的故事
民主失竊的故事
剛剛看了一下,這本書真的不錯
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
Last Child in the Woods: Saving Our Children from Nature-Deficit Disorder
作者:理查.洛夫
(待續)
如果你是父母,你該看(裡面有好多資源給孩子)
如果你是一個人,你也應該看(地球的好壞與你息息相關)
請先花一點時間看看這個短片,商人拼命想販賣東西給人們,卻不回收用壞的東西,毒害地球,缺乏生產者的延伸責任,這篇文章是聽到周鴻騰講師演講所記錄的心得
有時候我們應該更憐憫這個世代的孩子,如果你認為自己曾經擁有過好山好水,曾經享受過玩樂的童年,他們沒有,有時我們不能抱怨這個世代的孩子,他們為什麼這也不懂那也不會,沒有禮貌,世俗又金錢物質導向,現在的他們,只能和科技相依偎,我認識還不會翻書卻會劃iphone的寶寶,未來的孩子,也許都是低頭族(玩3C),不用生氣他們為什麼不能專注,以後只能怪自己不夠聲光效果吸引,也許你曾記得去挖泥巴、看彈塗魚招潮蟹、控窯,很抱歉,現在的孩子到了自然博物館或者鄉野林木中,依然注意著手中的科技產品。
學校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學到任何有用的東西,而是在培養人格情操和正確的價值觀(英國格林爵士),未來孩子學東西在網路搜尋,wiki百科不問對錯就查,那麼教師與學校是幹麻用的?過去在大家庭群體生活當中就能學到的價值與行為,現在已經沒有單位可以給他們了
我想到荒野協會的李偉文,在教養可以這麼浪漫一書中提到,為了孩子搬家到新店山區,讓孩子去參加營隊,到他最新一篇文章,都還在談孩子的品格,那麼,我們到底能給孩子什麼?
所謂永續發展,在個人的部份有一點很重要的是,能夠過樽節和限制的生活。你當然無法要求為了地球的永續,就開始過著不開燈、窮苦、不經濟發展的日子,每個人在經濟上都有所謂的自利行為,自利並不是自私,是基於自願和利己的動機去做出行為,例如想買東西、玩樂、賺取利潤,現代國家大部分都是經濟自由的制度,所以在經濟自由的情況下是非常有可能基於經濟選擇而未把外在承受的損害納入成本考量(例如黑心商人損害環境,卻由政府拿人民的稅收去拾爛攤子)
要使環境不被過分污染與破壞,政府有兩項工具,一個是命令管制(透過法令),另一個是經濟誘因(給予補貼),但環境教育其實是最重要的,每一個人透過對環境教育在心態、知識、行為上的改變,進而作或不作某些行為。
環境教育法第一條
為推動環境教育,促進國民瞭解個人及社會與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增進全民環境倫理與責任,進而維護環境生態平衡、尊重生命、促進社會正義,培養環境公民與環境學習社群,以達到永續發展,特制定本法。
第三條第一項
本法用詞,定義如下:環境教育:指運用教育方法,培育國民瞭解與環境之倫理關係,增進國民保護環境之知識、技能、態度及價值觀,促使國民重視環境,採取行動,以達永續發展之公民教育過程。
環境教育的目標是希望培養具有環境素養的公民,對象不只是學生喔,物質環境變遷那麼迅速,每一個新的世代都有新的挑戰,因此環境教育應該帶給每一個在地球上生活的人一些思維,在自利下別忘了擁有一些環境素養與道德,進而最後能夠產生一些環境行動
所以不論是政策規劃或執行者、民意代表議員、教育者或學生、自然組或社會組、消費者或企業雇員,弱勢族群,都應該了解環境教育的內容,當然,環境教育不是枯燥的大氣循環、植物動物圖鑑,環境教育是應該站在不同角度看看,我們這個世代所做的這些,是否會影響到縣再或者下一個世代,在好的與壞的方面。
然後,每個議題都有不同角度,如果是一位父母,也許你能影響、灌輸給孩子你的立場,但如果身為一個教育者,試著提供不同角度給孩子,教育和倡導不同,教育是敎他找到正反兩方的資訊,批判性思考,但是倡導是選定某一方,進而希望說服別人來提倡
環教教育學者David Orr曾說:所有的教育都是環境教育。或者應該說,任何教育內容都應該考慮到環境教育和環境倫理,如果以物質守恆、地球是個封閉循環來角度,這世界上人們製造出來的毒物,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你的身體裡
如何幫孩子與自然重修就好呢?當然你可以說放放DVD、看看Discovery....,數位科技可以完全還原在自然中的視覺聽覺嗅覺嗎?那依然是一個靜態的平面,你怎能奢望要孩子看完半個小時的羚羊就完全被這美麗的動物吸引?我們要教育的對象,會是一群與自然越來越疏離的孩子,甚至可以形容他們是大自然缺失症的孩子(查理洛夫所著的失去山林的孩子)
在許多探討環境行動養成因素之研究中有提到,環境承諾原動力這樣一個名詞,Chawla這個學者在生命經驗與環境行動(Life Paths Into Effective Environmental Action)文章中有提到,一個人的童年經驗、大學時期的經驗、成人時期的經驗,會讓他願意對環境承諾、付出行動的因素不盡相同
可見生命經驗中,在很小很小的時候有自然接觸是很重要的
一般教育當中一定會有相關的理論提到知識→態度→行為,但是親近大自然,環境教育並不是線性的,應該是有反饋的線,不管是先行動,還是先有知識,一定要反覆交錯,有進入自然,也有學到相關的知識與態度
但是你說我只是一個普通的人,對於環境、自然生態不夠了解,要怎麼進行?社會上有很多資源的
1. 自然中心或自然教育中心
林務局的八個自然教育中心
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天溪園生態教育中心
台北鳥會經營的關渡自然公園
二格山自然中心
新北市政府的永續環境教育中心
2. 保護教育協會、社區發展協會
荒野保護協會雙連埤生態教室
花蓮縣漆地保育學會的大地小園丁
觀書教育基金會的有機稻場
(以上都有課程以及通過審查)
3. 生態農場、牧場、農業發展協會
向日葵農場
福田園教育休閒農場
阿里磅生態農場
華山教育農園
4. 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國家森林遊樂區
5. 博物館、動植物園、文化資產
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台北市立動物園
福山植物園
蘆洲李宅古蹟
另外還有瓶裝水的故事
國家破產的故事
民主失竊的故事
剛剛看了一下,這本書真的不錯
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
Last Child in the Woods: Saving Our Children from Nature-Deficit Disorder
作者:理查.洛夫
(待續)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