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應該創造就業率與穩定物價
原文點此
社論-國光石化停建的意義與影響
2011-04-23 中國時報 【本報訊】
數十年來,這是第一次,面對一個數千億元的大型投資案,中央政府基於環保、社會民情等因素,主動終止喊停;也是第一次,當面臨重大經濟利益與永續發展有衝突時,政府毅然的捨眼前利益、就永續發展。對馬總統的決斷,我們深表支持與肯定;這個決策,更可能是台灣長期「唯發展派」勢力壓倒環保、永續發展派的轉折點,同時也是台灣草根力量、社運團體再出發的契機。而在此之後,對台灣經濟、產業、企業投資的負面影響,政府也必須更加用心擘畫,化此負面影響為正面回饋的結果。
回顧數十年經濟與環保「拔河史」,重大且具指標意義的經濟投資案,政府一直是百分之百「唯發展派」─不論是國民黨或民進黨執政,都毫無例外。所謂環保、永續發展,幾乎只是作為妝點門面用,甚至被環保團體譏為「背書」之用。六輕計畫雖遭宜蘭、觀音等地民眾反對而不斷變換地點,但中央的支持從來未動搖,最後也落腳雲林。杜邦、拜耳等投資案的夭折,原因也不在中央基於環保考量撤回對其支持,而是民間反對力量日盛,廠商決定改變或取消原計畫所致。至於七輕,更是開發廠商發生財務危機以致無疾而終。
這次的國光石化投資案,從民進黨執政到今天國民黨政府,原本也都站在支持立場;其著眼點,當然是一個六千億投資案,可帶動經濟效益,直接與間接創造的就業機會。但有效益就有成本,不論技術進步多少,石化產業終究是一個汙染較高、耗能也高的產業。從六輕例子看,其耗費的用水量、溫室氣體排放量,都是國內少有、單一最大的排放源。
國光石化本身估計其產業的社會成本大約是二一九億元,但其它學者估算則達千億元以上。不論那個數據較接近事實,到雲林六輕走一趟,大概就知道好山好水好空氣,終究是難與大型石化廠共存。國光石化,對地小人稠台灣而言,的確是難以承受的重擔。更何況,以台灣的資源條件與產業結構而言,台灣是該揚棄那種「廠廠相連到天邊、煙囪併肩與天齊」的產業思維,而走向更精緻、附加價值更高、知識密度更高的產業,這才是台灣經濟與產業最佳出路。
因此,對這次政府體察經濟、產業趨勢,及社會民情反應,在關鍵時刻,毅然主動宣布放棄對國光石化的支持,值得肯定;馬總統宣布原規畫國光石化落腳的彰化大城,將朝向溼地公園方向發展,值得加速推動。
不過,我們也必須面對並承受國光案終止後,對台灣產業與經濟可能的負面影響。這可分兩個層面來看。第一是石化產業的未來;國光終止後,代表台灣未來接受另外一個輕油裂解廠、大型石化專區設立的可能性己接近零,石化產業的未來走向、上中下游的關聯廠商之出路,都需要政府妥善規畫因應。國光石化民股如果決定走「異地投資」,不論是前往大陸、或東南亞國家,政府都該給予支持,協助其爭取好的投資條件,並規畫出其與台灣本地產業的聯結互動,儘可能降低其負面影響。
第二個層面是整體的經濟與產業。不能否認的是少了一個六、七千億元的重大投資案,對中長期經濟與產業必然有負面影響;但換個角度看,國內的土地、資金、人力等生產資源,並未投入國光石化案,正可轉作其它產業上。不論是政府規畫中的六大新興產業,或地方自行發展的地方特色、觀光生態產業,都可趁勢而起。但如何引領這些產業發展,填補國光石化不蓋的空缺,就需要政府的規畫與支持。
另外值得觀察的面向是:沈寂已久的地方草根力量與社運團體,在國光石化事件中,讓人看到重新集結、風雲再起的跡象。過去長期與民進黨互為支援的社運團體,在民進黨執政八年中,沈寂風散,力量潰失。但透過這次國光石化案,我們看到其再出發的新生命,而且不再與政黨結合,走出自己的路。未來不論政黨如何輪替,政黨再也不能視這些團體為自己的「外圍團體」般的利用,而須正視與面對這股新生而獨立的力量。朝野政黨皆該知之且知曉如何與其互動。
原文點此
藉國光案的檢討重建台灣產業生機
2011-04-23 工商時報 【本報訊】
備受國人矚目的國光石化投資案,雖經專案小組第5次環評會議做成「不予開發」和「有條件通過」並陳的決議,馬英九總統為了避免紛爭擴散,仍迅速下達「不支持國光石化案在彰化縣繼續進行」的政策指示。不過,馬總統同時強調,「政府不會放棄石化業」,他要求行政院立即通盤檢討石化產業結構與發展方向,經濟部也應輔導國光石化規劃替代方案。我們支持馬總統劍及履及做成這項裁示,也深切期盼執政當局從該案波折不斷的變化中探討原因、記取教訓,作為未來引導台灣產業繼續向前發展的參考。
國光石化投資案是民進黨執政時期所做的決策,很遺憾的是當時拍板的蘇貞昌(擔任行政院長)及蔡英文(擔任行政院副院長),目前正一起爭取代表民進黨參選2012年總統職位,卻只因為政治考量,竟然完全站在自己的對立面,高調反對國光石化案的繼續推動,也讓這項列為國家重大建設計畫的投資案趨於複雜化。當環保團體和一群素負盛名的學者專家集結起來反對這項投資時,就已注定該案只能停損中止了。誠如馬總統昨天在記者會中所言:「發現有問題走不通,我們就當機立斷」。
國光石化案雖然停止在彰化縣繼續推動,但該案仍不應因此放棄,更不能影響我國石化業繼續發展。事實上,目前石化業產值占台灣國民生產毛額的比重高達11.82%,就業人口超過70萬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由於資訊、電子、汽車等產品的零件、外殼、輪胎等,約有60%至70%使用石化原料,其產業關聯效益極大,因此世界各國包括中國大陸、韓國、日本等,都繼續擴大石化工業規模。即使是新加坡,最近幾年大力建設裕廊島,吸引95家世界級石化業者投資310億美元,如今已發展成全世界僅次於紐約、倫敦的第三大石油貿易中樞,並為僅次於休士頓、鹿特丹的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面對世界主要國家對石化工業的重視,已經具備競爭力的台灣又豈能將既有優勢拱手讓人?
石化工業設廠涉及可能造成環境污染的負面影響,政府主管部門當然須依照法律規定進行環境影響評估。不過這套運作程序也要合理、可行,而不是使其成為阻礙石化產業投資的攔路虎,反過來嚴重影響台灣經濟長期發展。綜觀國光石化案過去5年多來從規劃、提出到最後遭遇重大挫折,我們可以發現政府面對如何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兩項對立價值時,在處理上存在諸多明顯缺失,須儘速設法改進。
其一是政府漠視國土規劃政策,正是此次造成國光石化案不得不中途喊停的主要原因。如果執政者具有遠見,針對台灣各地自然、氣候、人文等特性規劃各個區域適合發展的產業項目,則彰化大城溼地基於生態保育考量,及早限制不得從事設廠開發,國光石化案也就不會踏出錯誤的第一步,更不致於經過多年紛擾延誤龐大商機。馬總統指示各部會收拾善後,則擬定一個確保台灣能夠永續發展的國土規劃藍圖,應是首要之務。
其二是政府雖有產業政策,卻欠缺貫徹到底的意志。國光石化案既列為國家重大投資項目,照理應該事先已經作過環保層面的周詳考慮,而非行政院先做成上位決定,再交由環保署環評委員會最後確定能否執行。出現這種決策程序倒置現象,全世界再找不到第二個案例。
其三是我國環評制度雖然從美國學習而來,但「橘踰淮而為枳」,國內將重大投資案件完全交由沒有公權力也不必負責任的環評委員會拍板,造成環保價值凌駕一切的結果。無論美國或中國大陸,其實環評審查都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執行,進行過程中規定必須知會相關單位,並廣泛徵詢社會團體和利害關係人的意見,最後綜合各種考量作成決策,這是比較務實的作法。台灣現行運作方式持續下去,可預料未來各類重大投資都將寸步難行,最後落得國際競爭力一蹶不振。
其四是當前稅制造成地方政府對主動爭取投資案件缺乏誘因,甚至還採取排斥態度,也應一併檢討改進。依照現行財政收支劃分法規定,即使在地方設廠,包括營業稅、營所稅等主要稅收均須繳交中央,地方政府獲得分配比率極低;由於欠缺利害關係,因此對重大投資不僅不歡迎,還帶頭反對。在美國和中國大陸,因為中央與地方稅收分配合理,就沒有出現台灣這種地方首長帶頭抗爭的局面。
總之,馬總統基於國光石化案帶來的影響為當地生態和環境所不能承受,以及避免泛政治化抗爭情緒漫延,因而斷然決定中止在彰化進行這項開發案,此一決策應可理解,也值得支持。但從台灣更長遠經濟發展著眼,我們也期盼相關主管單位藉著國光石化案的挫折,檢討現行制度缺失,從而建構一套健全、合理、可行的環評機制,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則不僅石化工業,包括台灣所有重要產業投資,都得以重現生機。
原文點此
石化業需要明確的「轉骨」路徑
【經濟日報╱社論】 2011.04.23 03:01 am
馬總統昨天明白宣示,不支持國光石化在彰化縣建廠,並強調「環保救國不是說著玩的」。但他也向石化業喊話,「絕對不會放棄,也絕對不能放棄石化業」,要求行政部門立即通盤檢討石化業產業結構與發展方向,期盼石化業完成「轉骨」,讓台灣在環境永續與經濟發展找到適切平衡點。馬總統的說法顯示,台灣石化產業的發展路徑將要重設,這原是當前政經氛圍、投資環境巨變下的不得不然,但重設絕對不能再是一條缺乏路標的漫漫長路。
國光石化公司提案在彰化大城投資6,100億元,興建第八座輕油裂解及關聯工廠。此案昨天經專案小組環評會議做成「不予開發」和「有條件通過」的「兩案並陳」決議後,馬總統隨即率內閣團隊說明政府的最新決定。依馬總統的談話,可歸納出四個政策方向:一、八輕不能建於彰化;二、未完全否決八輕,八輕可能易地而建,台灣及外國都是選項;三是絕對不放棄石化產業,但須往高值化轉型;四是環保救國在馬政府施政光譜的顯著性提高了,實踐他之前所說拚經濟應以環保優先的精神,而將對今後的經濟發展及開發案帶來直接的影響。
八輕的高用水量、土地鹽化、對溼地的破壞等,使其彰化建廠引發極大爭議,馬總統對於這樣一個審議三年、連環評專案小組都難以決斷的重大投資案能有明確的表態,確實做到了執政者應有的當斷則斷。可是,對於這樣一個產業牽連甚廣的重大投資案,馬總統也只是斷了八輕在彰化建廠之念,八輕及石化產業的未來怎麼走,要如何做到馬總統期望的「轉骨」,卻仍是一連串的問號,有待政府給予明確的答案。
第一個問號是「量」的問題。以石化上游指標原料乙烯為例,按經濟部原先規劃,八輕是為接替民國104年遷廠的中油五輕,以維持乙烯的自給率於九成以上;然而,乙烯的自給率要多少才夠,以及自給率的定義究竟是僅供國人需要之用,抑或也含外銷,或須限外銷比率,國內尚缺乏共識,是八輕及石化產業走下去之前須先釐清的。
第二個是「質」的問題。馬總統說石化產業要走向「高值化」,這早就揭示在經濟部的石化工業政策藍圖中;以近年後進國家全力發展泛用塑膠原料產業的態勢而言,台灣石化業的成本將愈來愈難競爭,高值化也是必走之路。只是,高值化也要有基本的料源,沒有足夠的上游乙烯供應、整個產業走向萎縮,又何來高值化的動能?再者,石化產業要升級、要轉型,非僅止於生產技術層次的研發,更意味有形設備的更新汰換,是「好的換掉壞的」或「新的取代舊的」,除非台灣不要石化產業、除非台灣能有新的產業填補石化產業,投資新廠將是必要的。
第三個是「結構」問題,也就是維持中油、台塑兩大石化體系的必要性。台灣有六座輕裂廠,一、二輕已除役,三至五輕屬中油,供料給非台塑的石化中下游廠,六輕則專屬於台塑體系。經濟部推動八輕,即是讓非台塑體系的石化業者不斷炊、不受制於台塑,並保持良性競爭。這個策略的必要性,不只攸關八輕的命運,也同時影響台塑及非台塑體系的發展、石化產業的升級,也必須定調。
再一個問號,就是產業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平衡點要怎麼找?國光石化案的環評過程凸顯現行環評機制的不足及缺失,才會走到由馬總統表態的局面,實非法治社會應有的現象。因此,政府實須立即整修環評制度,訂立外部成本內生化的標準(即使從高、從嚴亦可),才能建立由市場機制決定而非行政指導的准駁流程,進而以明確的環保標準督促石化產業「轉骨」。
【2011/04/23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