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方法
1. 研究方法本身並不具有絕對的優先性,要看哪種研究方法適切於題目
2. 研究方法與方法論與知識論相關,心理學、建立民族誌、訪談、文本分析、扎根理論、個案延伸法、民俗誌各有其知識論立場與研究關切的方向。
3. 文獻回顧不是一種研究方法,除非你是二次分析或後設分析。
4. 寫論文計畫書的研究方法可以出現企劃性的字眼,但是寫論文的研究方法應該是針對實際研究過程中,原有的計劃如何施行與修正。
5. 研究方法應包括:
(1) 方法的適切性,要解釋為何使這個研究法而非其他研究設計
(2) 研究架構
(3) 具體的研究方法(研究者在不在論文中出現?)
必須說服讀者你的研究對象和範圍是合理的,並在允許的資源與時間下找到適合的研究法。
從問題退到研究設計要有清楚邏輯,即使實際上有困難無法達成也要寫出合理的說法,第一是要把實情說出,如何無法進行,再來是建議後來的人可以如何克服或者相關議題(p96)
6. 樣本數多少要看研究者的訪談與分析能力(碩士15博士40位左右),要小心利益抽樣從親友介紹可能會集中在某一個階層或區域,窄化理論創建的潛能,並且將邊緣團體邊緣化,受訪人數越少深度越重要
7. 問卷調查工具做得不好可能測量不到原本的概念,受訪者對名詞會有主觀解釋,而且如何把概念變成可以測量的問項,要小心是從研究者自以為是的分類
8. 如果做出來否定了研究的假設代表:你開創新的理論,或者研究假設錯誤,或者研究方法錯誤(工具有誤)
二、 訪談
1. 學術訪談除了要聊天以外,通常要先預設目標,但是又不可能完全照目標走
2. 不同取向的訪談對操作過程有很大的差異,到底這個訪談是一種標準化的訪談還是重視互動過程?
3. 談者有如礦工,在不受汙染下挖出資料或意義
4. 受訪者和研究者的理解如果有落差,可能給的東西也會有不同,因此多聊降低落差、增進理解是很重要的
5. 訪談的答案並非就在那裏,而是經由雙方談話的過程建構一個新的理解
6. 追問是一個很重要的技巧,再三確認到底意思為何(因為詞語上有太多可能誤解的狀況)
7. 小心受訪者依循社會價值而給標準答案,訪談的內容必須考量納入這個社會脈絡來理解
8. 訪談要多練習,準備多、詳細的問題,但是不要照稿念或者期望跑自己預設的流程,要注意到受訪者的情緒與想說的話,不要忽略對方的情緒而硬拉回自己認為的正題
9. 傾聽受訪者內在的聲音,事先充分準與演練話術,當遇到感興趣的關鍵字眼先寫下,不要急著打斷受訪者,等他告一個段落再問自己有興趣或者有疑問的部分
10. 受訪者如果提到一些重要的狀態,記得記錄下來,不要見面訪談兩三次好像對於對方背景還是一片空白,記下關鍵字眼例如何時辭世、離婚
11. 不要問是與否的問題,要問如何、什麼,以及為什麼
12. 當受訪者講出一些詞語,不要用研究者自己的理解去詮釋,記得追問「您剛剛的意思是不是…」
13. 詢問看法或者態度,而不是一開始就要研究者對自己定位或分類
14. 避免詢問引導式問題,也避免給予情感勒索,也不要限制回答方向
15. 避免過度暴露自己的偏好與價值
16. 可以和受訪者爭辯嗎?
17. 訪談練習過程中注意口頭禪,避免有質疑的口吻
18. 訪談時錄音與否記得要與受訪者溝通,即使受訪者希望不能引用要給予尊重
19. 也許受訪者只是幫助學生完成論文,是否給予卡片或者給予文字稿紀錄要視個案而定(要不要給對方批閱?)
20. 訪談句型:介紹、如果你是OO、我不太理解剛剛您所說、追認重述以確認、一致性追問(萬一前後有矛盾)(p208)
三、 研究設計(再回去看研究方法的書)
1. 變項、中介變項
2. 抽樣(樣本代表性)
3. 研究工具
四、 方法論與知識論的議題、選擇
五、 研究倫理
六、 研究贊助?
提問:
如果我們沒有經過如同民調機構訓練訪談員那樣的訓練,如何在訪問過程中排除誤差?(例如語調、引導性詞語),到底論文中要不要放”自己”?
又,當訪談中有倫理問題時,我們僅能紀錄而不能以自身立場回應與反駁?(例如訪問家長,家長批評政策與老師,但是基於錯誤認知,要解釋嗎?)
(論文格式建議用標題1、標題2….等來統一格式並且方便建立目錄嗎?)
1. 研究方法本身並不具有絕對的優先性,要看哪種研究方法適切於題目
2. 研究方法與方法論與知識論相關,心理學、建立民族誌、訪談、文本分析、扎根理論、個案延伸法、民俗誌各有其知識論立場與研究關切的方向。
3. 文獻回顧不是一種研究方法,除非你是二次分析或後設分析。
4. 寫論文計畫書的研究方法可以出現企劃性的字眼,但是寫論文的研究方法應該是針對實際研究過程中,原有的計劃如何施行與修正。
5. 研究方法應包括:
(1) 方法的適切性,要解釋為何使這個研究法而非其他研究設計
(2) 研究架構
(3) 具體的研究方法(研究者在不在論文中出現?)
必須說服讀者你的研究對象和範圍是合理的,並在允許的資源與時間下找到適合的研究法。
從問題退到研究設計要有清楚邏輯,即使實際上有困難無法達成也要寫出合理的說法,第一是要把實情說出,如何無法進行,再來是建議後來的人可以如何克服或者相關議題(p96)
6. 樣本數多少要看研究者的訪談與分析能力(碩士15博士40位左右),要小心利益抽樣從親友介紹可能會集中在某一個階層或區域,窄化理論創建的潛能,並且將邊緣團體邊緣化,受訪人數越少深度越重要
7. 問卷調查工具做得不好可能測量不到原本的概念,受訪者對名詞會有主觀解釋,而且如何把概念變成可以測量的問項,要小心是從研究者自以為是的分類
8. 如果做出來否定了研究的假設代表:你開創新的理論,或者研究假設錯誤,或者研究方法錯誤(工具有誤)
二、 訪談
1. 學術訪談除了要聊天以外,通常要先預設目標,但是又不可能完全照目標走
2. 不同取向的訪談對操作過程有很大的差異,到底這個訪談是一種標準化的訪談還是重視互動過程?
3. 談者有如礦工,在不受汙染下挖出資料或意義
4. 受訪者和研究者的理解如果有落差,可能給的東西也會有不同,因此多聊降低落差、增進理解是很重要的
5. 訪談的答案並非就在那裏,而是經由雙方談話的過程建構一個新的理解
6. 追問是一個很重要的技巧,再三確認到底意思為何(因為詞語上有太多可能誤解的狀況)
7. 小心受訪者依循社會價值而給標準答案,訪談的內容必須考量納入這個社會脈絡來理解
8. 訪談要多練習,準備多、詳細的問題,但是不要照稿念或者期望跑自己預設的流程,要注意到受訪者的情緒與想說的話,不要忽略對方的情緒而硬拉回自己認為的正題
9. 傾聽受訪者內在的聲音,事先充分準與演練話術,當遇到感興趣的關鍵字眼先寫下,不要急著打斷受訪者,等他告一個段落再問自己有興趣或者有疑問的部分
10. 受訪者如果提到一些重要的狀態,記得記錄下來,不要見面訪談兩三次好像對於對方背景還是一片空白,記下關鍵字眼例如何時辭世、離婚
11. 不要問是與否的問題,要問如何、什麼,以及為什麼
12. 當受訪者講出一些詞語,不要用研究者自己的理解去詮釋,記得追問「您剛剛的意思是不是…」
13. 詢問看法或者態度,而不是一開始就要研究者對自己定位或分類
14. 避免詢問引導式問題,也避免給予情感勒索,也不要限制回答方向
15. 避免過度暴露自己的偏好與價值
16. 可以和受訪者爭辯嗎?
17. 訪談練習過程中注意口頭禪,避免有質疑的口吻
18. 訪談時錄音與否記得要與受訪者溝通,即使受訪者希望不能引用要給予尊重
19. 也許受訪者只是幫助學生完成論文,是否給予卡片或者給予文字稿紀錄要視個案而定(要不要給對方批閱?)
20. 訪談句型:介紹、如果你是OO、我不太理解剛剛您所說、追認重述以確認、一致性追問(萬一前後有矛盾)(p208)
三、 研究設計(再回去看研究方法的書)
1. 變項、中介變項
2. 抽樣(樣本代表性)
3. 研究工具
四、 方法論與知識論的議題、選擇
五、 研究倫理
六、 研究贊助?
提問:
如果我們沒有經過如同民調機構訓練訪談員那樣的訓練,如何在訪問過程中排除誤差?(例如語調、引導性詞語),到底論文中要不要放”自己”?
又,當訪談中有倫理問題時,我們僅能紀錄而不能以自身立場回應與反駁?(例如訪問家長,家長批評政策與老師,但是基於錯誤認知,要解釋嗎?)
(論文格式建議用標題1、標題2….等來統一格式並且方便建立目錄嗎?)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