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lassroomsocial.com/tw/docs/doc03.htm
用社交測量來看班上的每個人
涂春仁(台北市立永吉國中教師)
(本文分載於87/12/28,88/01/05,88/01/12國語日報國民教育版)
社交測量是對一個班級進行團體施測的簡單工具。說它簡單是因為它只問學生:「你喜歡誰?為什麼;你討厭誰?為什麼」。大部分的學生都可以在問卷上回答這個簡單的問題。把收回來的問卷,透過電腦的統計分析,就可以清楚的看出每個學生的社交地位和人格特質。
試想,通常人際關係佳者,多能做好自身的情緒管理,情緒智力(EQ)也會比較高,因此社交測量是少數可以反應個人EQ的工具之一。
怎樣用社交測量的結果,把學生的的社交地位分類,是很多心理和教育學者關心的課題,美國學者Coie & Dodge曾經用一套比較嚴謹的統計方法來做為學生社交地位分類的標準,並把學生分做:受歡迎、被忽視、被拒絕、受爭議、普通等五組
我們用簡單的平面坐標圖,就可以看出Coie & Dodge的分類依據:
圖1:以平面坐標圖來看Coie & Dodge的社交地位分類方法
對一位學生來說,班上喜歡他的人越多,被喜歡的程度就越高;同理,班上討厭他的人越多,被討厭的程度也越高。
在班級中有沒有人同時被很多(+)人喜歡,也被很多(+)人討厭呢?很少,但會偶兒出現。這種學生,我們無法說他是受歡迎的,也不能說他是被拒絕的,因為他的行事作風是很「受爭議」的。他為什麼「受爭議」則可從同學反應的理由中看出來。
那麼,在班上有沒有很少(-)人喜歡他,也很少(-)人討厭他的學生呢?有的,這類學生被喜歡和被討厭的程度所行成的坐標會落在圖1「被忽視」的位置,因為這類學生的存在與否,不太會影響到其他同學做喜歡或排斥的考慮。
當然,若某學生被喜歡的程度很高(+),被討厭的程度很低(-),他在班上一定是「受歡迎」的。反之,被喜歡的程度很低(-),被討厭的程度很高(+),他在班上一定是「被拒絕」的。如果被喜歡的程度和被討厭的程度兩者標準差的絕對值合起來不會超過1(在原點附近),我們把這類學生歸為「普通」。
筆者研究3185個樣本發現,這五類學生的出現比例大致如下: 受爭議(4%),被拒絕(17%),被忽視(18%),受歡迎(23%),普通(38%)。從問題的嚴重程度看,也許是:被拒絕>被忽視>受爭議>普通>受歡迎。受歡迎的學生並不保證他就沒有人際交往上的困擾,例如,「委曲求全」式的受歡迎,其內心的掙扎,也是亟待引導的。其實,教育就是不放棄任何一位學生,也不忽略每個學生。
被歸類為「被拒絕」當然不是一件好事。不過,這類學生,在老師的心中,很多都有「案底」了,他們的問題比較容易受到重視,而且社交測量,可以把問題呈現的更清楚。如果您看得懂下面透過電腦分析出來的報表,縱使你不認識這位學生,你也可以知道他是怎樣的人。
圖 2
從圖2可以看出,劉家家這個案主,在班上有8人討厭他,有1人喜歡他,透過電腦統計分析,他被歸類為「被拒絕」;再看看同學對他的評語,粗野、愛說髒話、囉嗦這些特質可以說是別人對他的整體印象。找一找圖中的雙向箭頭,案主和7號的關係是互相拒絕的,案主和16號的關係也是互相拒絕的。尤其是和16號的關係,特別緊張,因為16號最討厭案主(小寫英文字母代表討厭,a,b,c,d……的次序代表程度),而案主也最討厭16號同學。幸好,在被拒絕的情境中,案主和39號同學是互相喜歡對方的(大寫英文字母代表喜歡,A,B,C,D……的次序代表程度),只是他們之間的關係,不是非常強烈或穩固(喜歡的程度是D和C)。
圖2是為了方便閱讀,筆者刻意將它簡化過的,其實在個人社交關係明細圖上,還有更多的資訊可以呈現,例如:案主喜歡或討厭那些人,理由是什麼?案主屬於班上那個次級團體,還是「獨行俠」一個……。您看,這麼簡單的測量,透過電腦的統計分析,便可以豐富的呈現每個學生的人際關係和人格特質的實況,做為老師在輔導上的重要參考資料。尤其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老師和家長都已經漸漸意識到學生的情緒管理和社會能力的重要,如果把社交測量當做這些能力的診斷工具,把學生的病因找出來,再對症下藥,或防範於未然,相信對學生個人的成長,社會整體的和諧,都會有很大助益的。
社交測量並不是新鮮的玩意兒,只是以前沒有電腦做為統計分析的工具,令大部分教育工作者望而卻步,待電腦出現,才重現它的實用價值。如今,學校電腦的應用已經非常普遍,但是,只是用電腦來打打字、算算考試成績、保存資料,讓電腦做一些粗重的工作,你不覺得太可惜了嗎?同時發輝人和電腦的智慧,讓電腦有更好的產出,藉之提昇教育的品質,是電腦在教育上應用的前景。而社交測量,正好扮演了這個角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