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都會看到在外面小孩起衝突的新聞,無論是媽媽出面幫人家搶玩具,或是媽媽總是要自己孩子退都是不對的。我先講結論
1. 妳要先觀察妳自己的孩子是哪種個性的,太兇或者太軟弱就往中間修正一些,教養是依據自己孩子目前的狀況
2. 陪伴孩子共同去處理,不是帶著孩子去兇人家,也不是叫自己孩子讓,是教導自己的孩子去和對方溝通,如果對方仍然不願意,再跟他說那我們換別的,不是第一時間總要自己的孩子讓
3. 事後要檢討,如果下次再這樣,怎麼做比較好
我應該會買這本書:教出情緒不暴走的孩子:人氣諮商心理師的36堂高效能情緒教養課,幫助父母探索孩子的情緒困擾!,它是台灣一位自己是心理學博士同時也是兩個小孩的媽媽所寫的
因為我本來想讓孩子更溫和一點,於是買了「我不是壞小孩,只是愛生氣:40個幫助孩子控制怒氣的活動」。結果發現它比較像是輔導課本,適合可能國小以上的小孩,每個活動要檢視自己、畫出生氣還是溫和的樣子,不太適合小小孩
可能因為這是原文翻譯才會這樣....還是不太適合
教出情緒不暴走的孩子:人氣諮商心理師的36堂高效能情緒教養課,幫助父母探索孩子的情緒困擾!書中這個例子原文如下:教出情緒不暴走的孩子
--------------------
百貨大樓裡一個大型的兒童遊樂場,裡頭有各種卡通人物造型的玩具。媽媽帶著三寶到遊樂場去玩:媽媽手上抱著兩歲的小安安;已經六歲的欣欣,自己專心地投入益智遊戲中;只有好動的佑佑,興沖沖地往球池衝去。
球池裡放了幾樣男孩子喜歡的玩具,裡頭的孩子就像挖寶一樣,不斷往球池裡撈。只見佑佑撈起了一輛玩具模型車,開心地向媽媽揮手─就在這時,佑佑身旁的一個小男孩,一把搶過了佑佑手上的車車;佑佑才剛反應過來,要伸手去拿回來時,小男孩卻拿著模型車,從佑佑頭上敲了下去。
「哇……」遊樂場裡爆出了佑佑的哭聲。媽媽和那個小男孩的媽媽並肩站在外頭,對彼此露出了尷尬的表情。
不知道大家同不同意,身為一個母親,都有一種很自然的防禦本能:只要看到有人想接近自己的孩子,就會很自然地把孩子拉近一點-這種本能大約從懷孕時期就開始,所以走在路上,要是你膽敢去撞到孕婦,可是會被瞪回去的。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是兩個小小孩在玩耍呢?如果有一個小孩想搶另一個小孩的玩具,而兩個母親都在場,這種情況如何處理?當母性本能遇上小小孩之間的權力鬥爭議題,該以何者為重?
面對這樣的問題,許多家長可能會有一個困擾:好像保護了自己的孩子,就對另一個小孩和小孩的母親不太好意思;保護了另一個孩子,又好像沒有顧慮到自己的小孩。那到底該如何是好呢?
★孩子可能這樣想
[你要表現得像我媽媽]
在孩子與其他孩子發生搶奪的狀況下,孩子心裡最直覺的感受是:我的媽媽應該保護我,幫我把玩具搶過來;如果媽媽沒有保護我,孩子會降低對媽媽的信任感,覺得媽媽沒辦法在他需要的時候為他出頭。
當然,理解孩子這樣的心聲,和真的這麼做是兩回事。但當我們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是這樣,事情發生的第一時間就能把注意力關注到孩子身上-也許是喚孩子過來抱抱他、安慰他,而不是急著就跟孩子說:「沒關係啦!你去玩別的就好。」
[只要你放手,我就有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
除了採取客氣式、禮讓型的媽媽,有些媽媽在旁邊看了可能會跟著冒火:這個死小孩,怎麼能這樣欺負我的孩子?
所以有些媽媽可能會跟著捲進孩子爭奪戰裡。我還看過有些家長,會忍不住在孩子耳邊小聲說:「你去搶回來啊!就給他搶回來啊!」或者,用眼睛瞪著那個強自己孩子玩具的小孩說:「小朋友,你沒有看到他在玩嗎?」
其實,這種反應方式也沒有做到「把關注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為在這種狀況下,家長自己的心情與處事作風,可能已經被孩子這相處的插曲,給深深引發了。
當家長涉入孩子的人際相處方式,孩子眼睛在看、耳朵在聽、心裡在學,而且父母涉入的影響力,往往比孩子真正的自己更有力量。所以,孩子不知不覺便會用「父母的方式」在交朋友,但那不見得是孩子真正的模樣。
★家長可以這樣做
[情境當下:以自己的孩子為主]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我想大家都可以理解:每個為人父母者,心裡也有自己的議題,而且在教養孩子的時候,不知不覺地將這些議題投到對孩子的養育方式上。所以像上述情境的反應方式,其實主要是反映父母如何面對他人的眼光、父母希望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以及父母的人際議題。
在這種狀況下,家長開始有所反應之前,可以先做兩件事:
‧覺察自己的心情,是不好意思?還是生氣、心疼?了解這些心情可能來自自己,而不見得是孩子現在真實的情緒。
‧先觀察孩子的反應,是否已經有不舒服的情緒?如果孩子已經快哭、或有受傷的反應,可以把孩子喚到身邊來給予安慰,不然也可以用眼神陪伴他,讓孩子知道你和他在一起。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孩子沒辦法去向另一個孩子要回玩具(而且另一個孩子還一直要搶他玩具),鼓勵孩子主動去解決問題,比家長幫他解決問題更具力量。例如,當家長想要請另一個孩子停止這樣的行為時,可以帶著自己的孩子、站在孩子身後,拉著孩子的手,用堅定的語氣和其他孩子說:「這個玩具我還在玩,你可以還給我嗎?」即使孩子第一次還沒辦法自己說出口,但慢慢的,孩子就學習到- 這是父母在陪著我處理問題。
除此之外,有些家長可能還會有下列兩個問題:
‧另個孩子的家長也在,這樣捍衛自己的孩子好嗎?-換個角度想,每個家長都能理解父母捍衛自己孩子的心情,只要你不是把自己的情緒帶進去處理,大家都能體諒的。更何況,以後你也不見得會再遇到這個孩子的母親了。
‧我的孩子個性比較強硬,遇到這種狀況,他會打另一個孩子,直接把玩具搶回來,怎麼辦?-換個角度想,這表示孩子是很有人際力量的,只要孩子年紀還小(大概未滿三至四歲),這都是直接的防禦反應;你可以回家再教育孩子,當下卻不能因此而懲罰他,這會削弱他的自信和競爭力。
換句話說,在情境發生的當下,家長最適當的處理方式就是:挺自己的孩子,和他在一起-尤其,是六歲以下的小小孩。
★情境之後:啟發式的機會教育
情境發生之後,父母和孩子可能對當時的事件有不同的想法與反省(當然,父母的反省絕對是比較多的),也可以就此觀察:孩子的性格是什麼?人際處事風格是什麼樣子?有沒有太過軟弱?太過霸道?缺乏獨立?
當我們把觀察的重點放在孩子的身上,我們需要從這個情境中教育孩子的是什麼?例如,對於太過霸道的孩子,可以給他三種啟發式的思考方式:
‧問題思考法:「寶貝,你覺得你剛剛那樣對嗎?」(通常父母會這麼問的時候,就是覺得孩子做法有問題。孩子如果說對,你可以請他再想想;孩子如果沒辦法想出哪裡有問題,你可以語言直接、但情緒委婉地告訴他:寶貝,你剛剛做了…這是不對的。)
‧換位思考法:「寶貝,如果剛剛你遇到一個比你更兇的小朋友,變成他打你、你又打不過他,你會不會很難過?」
‧未來思考法:「寶貝,所以如果以後再遇到這樣的事,你覺得我們該怎麼辦才好?」
至於太過軟弱的孩子呢?父母可別因為自己心疼孩子被欺負,就要讓孩子變得跟我們一樣生氣。我們同樣可以用上述的三種思考方式,只是角色反過來,問孩子:
‧「剛剛那個人這樣對你,你覺得他哪裡錯了呢?」
‧「你覺得要怎麼樣可以讓他以後不要再這樣?」
‧「以後如果他再這樣你要怎麼辦呢?」
我們可以容忍孩子當下的軟弱或霸道,但不能放過的,卻是孩子得要在這些情境中學習思考,並沿用到他未來的人際相處中。這是父母可以協助與陪伴他的最好禮物。
【這些不能說或做】
*一味的幫著別的孩子。(孩子會覺得你沒有和他在一起)
*比孩子還要生氣。(父母被自己的情緒淹沒,會阻礙我們觀察孩子最真實的樣子)
延伸閱讀:
《教出情緒不暴走的孩子》諮商心理學博士/許皓宜◎著 -BV(Chinese Sub)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Xk_B9p4MDs
✿愛孩子,請加入我們,
一起討論: 聰明育子懶人百招
https://www.facebook.com/BabyNEXT.com.tw
✿更多好文分享http://goo.gl/HHJ8GD
文章轉載自@《教出情緒不暴走的孩子:人氣諮商心理師的36堂高效能情緒教養課,幫助父母探索孩子的情緒困擾!》新手父母出版社 作者◎許皓宜
1. 妳要先觀察妳自己的孩子是哪種個性的,太兇或者太軟弱就往中間修正一些,教養是依據自己孩子目前的狀況
2. 陪伴孩子共同去處理,不是帶著孩子去兇人家,也不是叫自己孩子讓,是教導自己的孩子去和對方溝通,如果對方仍然不願意,再跟他說那我們換別的,不是第一時間總要自己的孩子讓
3. 事後要檢討,如果下次再這樣,怎麼做比較好
我應該會買這本書:教出情緒不暴走的孩子:人氣諮商心理師的36堂高效能情緒教養課,幫助父母探索孩子的情緒困擾!,它是台灣一位自己是心理學博士同時也是兩個小孩的媽媽所寫的
因為我本來想讓孩子更溫和一點,於是買了「我不是壞小孩,只是愛生氣:40個幫助孩子控制怒氣的活動」。結果發現它比較像是輔導課本,適合可能國小以上的小孩,每個活動要檢視自己、畫出生氣還是溫和的樣子,不太適合小小孩
可能因為這是原文翻譯才會這樣....還是不太適合
教出情緒不暴走的孩子:人氣諮商心理師的36堂高效能情緒教養課,幫助父母探索孩子的情緒困擾!書中這個例子原文如下:教出情緒不暴走的孩子
--------------------
百貨大樓裡一個大型的兒童遊樂場,裡頭有各種卡通人物造型的玩具。媽媽帶著三寶到遊樂場去玩:媽媽手上抱著兩歲的小安安;已經六歲的欣欣,自己專心地投入益智遊戲中;只有好動的佑佑,興沖沖地往球池衝去。
球池裡放了幾樣男孩子喜歡的玩具,裡頭的孩子就像挖寶一樣,不斷往球池裡撈。只見佑佑撈起了一輛玩具模型車,開心地向媽媽揮手─就在這時,佑佑身旁的一個小男孩,一把搶過了佑佑手上的車車;佑佑才剛反應過來,要伸手去拿回來時,小男孩卻拿著模型車,從佑佑頭上敲了下去。
「哇……」遊樂場裡爆出了佑佑的哭聲。媽媽和那個小男孩的媽媽並肩站在外頭,對彼此露出了尷尬的表情。
不知道大家同不同意,身為一個母親,都有一種很自然的防禦本能:只要看到有人想接近自己的孩子,就會很自然地把孩子拉近一點-這種本能大約從懷孕時期就開始,所以走在路上,要是你膽敢去撞到孕婦,可是會被瞪回去的。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是兩個小小孩在玩耍呢?如果有一個小孩想搶另一個小孩的玩具,而兩個母親都在場,這種情況如何處理?當母性本能遇上小小孩之間的權力鬥爭議題,該以何者為重?
面對這樣的問題,許多家長可能會有一個困擾:好像保護了自己的孩子,就對另一個小孩和小孩的母親不太好意思;保護了另一個孩子,又好像沒有顧慮到自己的小孩。那到底該如何是好呢?
★孩子可能這樣想
[你要表現得像我媽媽]
在孩子與其他孩子發生搶奪的狀況下,孩子心裡最直覺的感受是:我的媽媽應該保護我,幫我把玩具搶過來;如果媽媽沒有保護我,孩子會降低對媽媽的信任感,覺得媽媽沒辦法在他需要的時候為他出頭。
當然,理解孩子這樣的心聲,和真的這麼做是兩回事。但當我們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是這樣,事情發生的第一時間就能把注意力關注到孩子身上-也許是喚孩子過來抱抱他、安慰他,而不是急著就跟孩子說:「沒關係啦!你去玩別的就好。」
[只要你放手,我就有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
除了採取客氣式、禮讓型的媽媽,有些媽媽在旁邊看了可能會跟著冒火:這個死小孩,怎麼能這樣欺負我的孩子?
所以有些媽媽可能會跟著捲進孩子爭奪戰裡。我還看過有些家長,會忍不住在孩子耳邊小聲說:「你去搶回來啊!就給他搶回來啊!」或者,用眼睛瞪著那個強自己孩子玩具的小孩說:「小朋友,你沒有看到他在玩嗎?」
其實,這種反應方式也沒有做到「把關注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為在這種狀況下,家長自己的心情與處事作風,可能已經被孩子這相處的插曲,給深深引發了。
當家長涉入孩子的人際相處方式,孩子眼睛在看、耳朵在聽、心裡在學,而且父母涉入的影響力,往往比孩子真正的自己更有力量。所以,孩子不知不覺便會用「父母的方式」在交朋友,但那不見得是孩子真正的模樣。
★家長可以這樣做
[情境當下:以自己的孩子為主]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我想大家都可以理解:每個為人父母者,心裡也有自己的議題,而且在教養孩子的時候,不知不覺地將這些議題投到對孩子的養育方式上。所以像上述情境的反應方式,其實主要是反映父母如何面對他人的眼光、父母希望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以及父母的人際議題。
在這種狀況下,家長開始有所反應之前,可以先做兩件事:
‧覺察自己的心情,是不好意思?還是生氣、心疼?了解這些心情可能來自自己,而不見得是孩子現在真實的情緒。
‧先觀察孩子的反應,是否已經有不舒服的情緒?如果孩子已經快哭、或有受傷的反應,可以把孩子喚到身邊來給予安慰,不然也可以用眼神陪伴他,讓孩子知道你和他在一起。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孩子沒辦法去向另一個孩子要回玩具(而且另一個孩子還一直要搶他玩具),鼓勵孩子主動去解決問題,比家長幫他解決問題更具力量。例如,當家長想要請另一個孩子停止這樣的行為時,可以帶著自己的孩子、站在孩子身後,拉著孩子的手,用堅定的語氣和其他孩子說:「這個玩具我還在玩,你可以還給我嗎?」即使孩子第一次還沒辦法自己說出口,但慢慢的,孩子就學習到- 這是父母在陪著我處理問題。
除此之外,有些家長可能還會有下列兩個問題:
‧另個孩子的家長也在,這樣捍衛自己的孩子好嗎?-換個角度想,每個家長都能理解父母捍衛自己孩子的心情,只要你不是把自己的情緒帶進去處理,大家都能體諒的。更何況,以後你也不見得會再遇到這個孩子的母親了。
‧我的孩子個性比較強硬,遇到這種狀況,他會打另一個孩子,直接把玩具搶回來,怎麼辦?-換個角度想,這表示孩子是很有人際力量的,只要孩子年紀還小(大概未滿三至四歲),這都是直接的防禦反應;你可以回家再教育孩子,當下卻不能因此而懲罰他,這會削弱他的自信和競爭力。
換句話說,在情境發生的當下,家長最適當的處理方式就是:挺自己的孩子,和他在一起-尤其,是六歲以下的小小孩。
★情境之後:啟發式的機會教育
情境發生之後,父母和孩子可能對當時的事件有不同的想法與反省(當然,父母的反省絕對是比較多的),也可以就此觀察:孩子的性格是什麼?人際處事風格是什麼樣子?有沒有太過軟弱?太過霸道?缺乏獨立?
當我們把觀察的重點放在孩子的身上,我們需要從這個情境中教育孩子的是什麼?例如,對於太過霸道的孩子,可以給他三種啟發式的思考方式:
‧問題思考法:「寶貝,你覺得你剛剛那樣對嗎?」(通常父母會這麼問的時候,就是覺得孩子做法有問題。孩子如果說對,你可以請他再想想;孩子如果沒辦法想出哪裡有問題,你可以語言直接、但情緒委婉地告訴他:寶貝,你剛剛做了…這是不對的。)
‧換位思考法:「寶貝,如果剛剛你遇到一個比你更兇的小朋友,變成他打你、你又打不過他,你會不會很難過?」
‧未來思考法:「寶貝,所以如果以後再遇到這樣的事,你覺得我們該怎麼辦才好?」
至於太過軟弱的孩子呢?父母可別因為自己心疼孩子被欺負,就要讓孩子變得跟我們一樣生氣。我們同樣可以用上述的三種思考方式,只是角色反過來,問孩子:
‧「剛剛那個人這樣對你,你覺得他哪裡錯了呢?」
‧「你覺得要怎麼樣可以讓他以後不要再這樣?」
‧「以後如果他再這樣你要怎麼辦呢?」
我們可以容忍孩子當下的軟弱或霸道,但不能放過的,卻是孩子得要在這些情境中學習思考,並沿用到他未來的人際相處中。這是父母可以協助與陪伴他的最好禮物。
【這些不能說或做】
*一味的幫著別的孩子。(孩子會覺得你沒有和他在一起)
*比孩子還要生氣。(父母被自己的情緒淹沒,會阻礙我們觀察孩子最真實的樣子)
延伸閱讀:
《教出情緒不暴走的孩子》諮商心理學博士/許皓宜◎著 -BV(Chinese Sub)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Xk_B9p4MDs
✿愛孩子,請加入我們,
一起討論: 聰明育子懶人百招
https://www.facebook.com/BabyNEXT.com.tw
✿更多好文分享http://goo.gl/HHJ8GD
文章轉載自@《教出情緒不暴走的孩子:人氣諮商心理師的36堂高效能情緒教養課,幫助父母探索孩子的情緒困擾!》新手父母出版社 作者◎許皓宜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