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在博客來又發現好酷的食譜!!影響全球廚房的傳奇之書,現在要出中文版了,目前出第一本:奶、蛋、魚、肉,我看到之後還要出蔬、果、香料、穀物,第三本是麵食、甜點、醬料、飲料
食物與廚藝: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maybird/activity/2009/09/foodandcooking/index.htm
食物與廚藝:奶、蛋、肉、魚
作者:哈洛德‧馬基 Harold McGee
大家出版社
368頁/定價400元/
特價79折 316元
名人推薦很值得看,莊祖宜寫到這本是用科學談廚藝:
文/莊祖宜
《食物與廚藝》推薦序
作者/莊祖宜(廚師兼飲食作家,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碩士,麻州劍橋廚藝學校專業文憑,著有《廚房裡的人類學家》)
記得在美國念廚藝學校的第一個學期,有一回大廚示範煎牛排,在翻面的當下指著焦香的牛排表層說:「煎肉時務必先用大火把兩面煎黃,這樣才能『鎖住汁水』。」語畢,一旁的年輕助教不知是吃了什麼熊心豹子?,竟然公然反駁說:「這其實是錯誤的觀念。」
大廚不悅的回答:「這是常識,埃斯科菲耶也這麼說。」
助教正義凜然的抗辯:「但是哈洛德.馬基不是這麼說的。」
「喔?!」
這時人人都看得出大廚的信心忽然少了一半,也因此很好奇哈洛德.馬基究竟是哪一號人物。身旁的同學奉命從圖書室搬來一本厚重的《食物與廚藝》,翻到談肉類煎烤的章節,朗誦告知大家:所謂的「封汁」理論發源於十九世紀中期,由一位德國化學家提出並廣為留傳,但實驗證明它是錯誤的。肉類受熱褐化是所謂的「梅納反應」,因蛋白質結構改變而產生迷人的肉香,但同時水分也會持續的隨溫度上升而由內部蒸發流失,所以掌廚的人必須學習如何在「提升肉香」與「保持汁水」之間尋求平衡。
類似的飲食理論紛爭我後來在其他課堂上、廚房裡、網站討論區等等見證無數回(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煮豆子的水裡可不可以加鹽?什麼是理想的燉肉溫度?),僵持不下時大家總是問:「哈洛德.馬基怎麼說呢?」
自從三年前買下這本專業廚師人手一冊的經典後,我幾乎每星期至少翻閱它一回,通常是為了快速尋求某個特定問題的解答,但也經常忍不住一頁接一頁的讀下去,興味盎然。馬基不愧是念英國文學並任教寫作出身的,行文清晰流暢,就連講解複雜的分子結構也不顯得繁瑣艱深。而且這雖然是一本以科學為主的參考工具書,夾敘其間的字源探悉與經典考證也豐富的驚人,信手拈來都是有趣的文史軼事。2004年的增訂新版更特別補充了許多有別於西方傳統的烹飪技巧與食材資料,所以舉凡茶葉、豆製品、各國常用香料等等都有非常詳盡的篇幅。有一回我翻查法式清湯(Consomme)製作原理,在研讀了蛋白與肉糊對湯水中雜質的過濾作用後,忽然想到中式菜系有一道「開水白菜」,據說也是晶瑩剔透的功夫湯,不知是怎麼做的?沒想到馬基接著就在頁底補充,中式的純淨清湯採用類似的蛋白質過濾原理,只不過中國廚師用的不是雞蛋,而是把燉湯用的雞肉剁成泥再兩度回鍋,吸取湯中雜質。看完此段解說,我對馬基鉅細靡遺的博學精神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食物與廚藝》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有系統的解釋廚房裡那些看似天經地義,卻又如鍊金術一般神祕不可知的奇妙變化,讓下廚的人得以一窺鍋裡的究竟。
想起剛學做菜的時候,我很依賴食譜,總是規規矩矩的測量兩小匙、一大匙,對於爐火的大小和烹煮的時間也是戰戰兢兢,就像拼裝 Ikea 傢具一樣,非得抓著說明書按部就班。幾回演練後我膽子漸漸壯大起來:食譜說用一杯糖,我怕太甜只用半杯;食譜說用中筋麵粉,我心想全麥一定更好;食譜說醃肉半小時,我偏偏醃隔夜想讓它更入味。殊不知糖會吸水,減半使用讓我的蛋糕過乾;全麥粉的筋度較低,代換後麵團發不起來;醃料裡有醋,肉在裡頭浸泡久了變質變色......。我橫衝直撞雖也自得其樂,但不免浪費好料並吞下了許多見不得人的實驗品。
這也就是科學知識對廚藝提升的重要所在。了解「為什麼」,掌廚的人不需再盲目遵從食譜的指示,而可以主動控制溫度火侯或調整食材配方, 難免出錯時也能思考如何修正改進 。更進一步說,科學知識讓烹飪得以跳脫傳統的框架,提供廚師求新求變的力量。也因此,近年來隨著馬基著作的廣泛發行與其他學者的跟進,以實驗精神掛帥的「分子美食」得以大行其道:精英大廚紛紛投身創作,運用液化氮或真空恆溫烹調等非傳統技術來改變食物的質性,創造前所未有的感官經驗。
分子美食或許仰之彌高,但誰說一般人不能在家裡做美食的科學實驗呢?一本《食物與廚藝》在手,我可以有本有據的鑽研如何燒出更碧綠的青菜、更滑嫩的雞蛋、更多汁的排骨、更爽脆的蝦球......,最後不只讓菜變得更好吃,下廚也變得更有趣了呢!
食物與廚藝: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maybird/activity/2009/09/foodandcooking/index.htm
食物與廚藝:奶、蛋、肉、魚
作者:哈洛德‧馬基 Harold McGee
大家出版社
368頁/定價400元/
特價79折 316元
名人推薦很值得看,莊祖宜寫到這本是用科學談廚藝:
文/莊祖宜
《食物與廚藝》推薦序
作者/莊祖宜(廚師兼飲食作家,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碩士,麻州劍橋廚藝學校專業文憑,著有《廚房裡的人類學家》)
記得在美國念廚藝學校的第一個學期,有一回大廚示範煎牛排,在翻面的當下指著焦香的牛排表層說:「煎肉時務必先用大火把兩面煎黃,這樣才能『鎖住汁水』。」語畢,一旁的年輕助教不知是吃了什麼熊心豹子?,竟然公然反駁說:「這其實是錯誤的觀念。」
大廚不悅的回答:「這是常識,埃斯科菲耶也這麼說。」
助教正義凜然的抗辯:「但是哈洛德.馬基不是這麼說的。」
「喔?!」
這時人人都看得出大廚的信心忽然少了一半,也因此很好奇哈洛德.馬基究竟是哪一號人物。身旁的同學奉命從圖書室搬來一本厚重的《食物與廚藝》,翻到談肉類煎烤的章節,朗誦告知大家:所謂的「封汁」理論發源於十九世紀中期,由一位德國化學家提出並廣為留傳,但實驗證明它是錯誤的。肉類受熱褐化是所謂的「梅納反應」,因蛋白質結構改變而產生迷人的肉香,但同時水分也會持續的隨溫度上升而由內部蒸發流失,所以掌廚的人必須學習如何在「提升肉香」與「保持汁水」之間尋求平衡。
類似的飲食理論紛爭我後來在其他課堂上、廚房裡、網站討論區等等見證無數回(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煮豆子的水裡可不可以加鹽?什麼是理想的燉肉溫度?),僵持不下時大家總是問:「哈洛德.馬基怎麼說呢?」
自從三年前買下這本專業廚師人手一冊的經典後,我幾乎每星期至少翻閱它一回,通常是為了快速尋求某個特定問題的解答,但也經常忍不住一頁接一頁的讀下去,興味盎然。馬基不愧是念英國文學並任教寫作出身的,行文清晰流暢,就連講解複雜的分子結構也不顯得繁瑣艱深。而且這雖然是一本以科學為主的參考工具書,夾敘其間的字源探悉與經典考證也豐富的驚人,信手拈來都是有趣的文史軼事。2004年的增訂新版更特別補充了許多有別於西方傳統的烹飪技巧與食材資料,所以舉凡茶葉、豆製品、各國常用香料等等都有非常詳盡的篇幅。有一回我翻查法式清湯(Consomme)製作原理,在研讀了蛋白與肉糊對湯水中雜質的過濾作用後,忽然想到中式菜系有一道「開水白菜」,據說也是晶瑩剔透的功夫湯,不知是怎麼做的?沒想到馬基接著就在頁底補充,中式的純淨清湯採用類似的蛋白質過濾原理,只不過中國廚師用的不是雞蛋,而是把燉湯用的雞肉剁成泥再兩度回鍋,吸取湯中雜質。看完此段解說,我對馬基鉅細靡遺的博學精神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食物與廚藝》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有系統的解釋廚房裡那些看似天經地義,卻又如鍊金術一般神祕不可知的奇妙變化,讓下廚的人得以一窺鍋裡的究竟。
想起剛學做菜的時候,我很依賴食譜,總是規規矩矩的測量兩小匙、一大匙,對於爐火的大小和烹煮的時間也是戰戰兢兢,就像拼裝 Ikea 傢具一樣,非得抓著說明書按部就班。幾回演練後我膽子漸漸壯大起來:食譜說用一杯糖,我怕太甜只用半杯;食譜說用中筋麵粉,我心想全麥一定更好;食譜說醃肉半小時,我偏偏醃隔夜想讓它更入味。殊不知糖會吸水,減半使用讓我的蛋糕過乾;全麥粉的筋度較低,代換後麵團發不起來;醃料裡有醋,肉在裡頭浸泡久了變質變色......。我橫衝直撞雖也自得其樂,但不免浪費好料並吞下了許多見不得人的實驗品。
這也就是科學知識對廚藝提升的重要所在。了解「為什麼」,掌廚的人不需再盲目遵從食譜的指示,而可以主動控制溫度火侯或調整食材配方, 難免出錯時也能思考如何修正改進 。更進一步說,科學知識讓烹飪得以跳脫傳統的框架,提供廚師求新求變的力量。也因此,近年來隨著馬基著作的廣泛發行與其他學者的跟進,以實驗精神掛帥的「分子美食」得以大行其道:精英大廚紛紛投身創作,運用液化氮或真空恆溫烹調等非傳統技術來改變食物的質性,創造前所未有的感官經驗。
分子美食或許仰之彌高,但誰說一般人不能在家裡做美食的科學實驗呢?一本《食物與廚藝》在手,我可以有本有據的鑽研如何燒出更碧綠的青菜、更滑嫩的雞蛋、更多汁的排骨、更爽脆的蝦球......,最後不只讓菜變得更好吃,下廚也變得更有趣了呢!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