篩選理論和文化資本理論是對於人力資本的批評
篩選理論,又稱為文憑理論
篩選理論認為,雇主總是希望從眾多的求職者中選拔有適當能力的人去填補空缺崗位,但是,當他與求職者在勞動力市場上相遇時,他並不瞭解這些人的能力如何,儘管他不能直接瞭解求職者的生產能力,卻可以瞭解到求職者的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個人屬性和特點。一類是天生而不能改變的,如性別、種族、家庭背景等,另一類是後天獲得、可以改變的,如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個人經歷等。前一類被稱作“標識”,後一類被稱作“信號”,雇主可以憑藉標識和信號,特別是教育信號瞭解求職者的能力。
所以後來就用有沒有受教育作為一種能力的信號,而到底在人身上的教育投資就看不出來了
評判人的能力為稟賦(天生而來的),很難評論,所以就用學歷
能力較厲害的人透過教育傳達能力強的訊息,要求高收入
所以教育並不是提高勞動的素質和生產力,只變成一種認證和文憑的作用,文憑代表擁有者的能力,並且用來獲得更高報酬
所以有些國家投入很多教育投資,但是卻看不出來生產力的提升
文化資本理論會認為教育產生階級,階級複製的概念
胡迪爾的文化資本理論,認為不同階級會傳遞不同的文化資本,過去以為學校是一種中性客觀的型態,其實透過教導優勢階級的文化遺產來達成地位與特權的不公平
所以要探討階級對文化產生的行為
所以主流文化雖然並無優劣之分,但是它同時也是一種階級複製
教育代表的是一種文化資本而非人力資本,越接受教育代表越能接受上層階級的菁英文化,越能被上階層接受
是合法化不平等階級
所以在弱勢族群上
雙元勞動市場理論
雙元勞動市場與區隔理論
教育只是雇主用來篩選的機制之一,也會從種族,性別等因素來篩選,而並非教育
雙元勞動指的是用二分法將勞動市場分為主要勞動市場(高薪資、安全健康良好、就業保障)和次要勞動市場(低薪資、危險無保障)
在次要勞動市場裡面無論你教育多高,薪資與待遇都一視同仁,教育也沒有影響
勞動市場區隔
市場本身的結構與特性已經決定何人該進入何種市場,教育作用有限
教育在勞動力提升並不是那麼明顯,要考慮其他因素
留個言跟我說說話吧,這裡沒有收錢的廣告試用,都是我買過用過的,請安心服用。網誌就是生活日記,很多作品不是很漂亮,但是就是拋磚引玉有個新的idea,你也可以做到
- May 05 Sat 2012 08:43
篩選理論和文化資本理論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