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亞的事件,可以從政府統治的合法性(依法擔任總統?)、正當性(統治人民的手段?)來談,也可以從國際關聯、聯合國出兵的正當性層面來看,也可以從歷史、戰爭來看(有必要打成這樣嗎?),還有石油陰謀論.....

資料來源點此

中評網25日社評:炸利比亞過了頭 應回安理會决議

 自3月20日開始,以法英美為首的多國聯軍開始了對利比亞的軍事打擊,兩天之內空襲就進行了三輪。率先發動攻擊的法國已經表示,“空襲還將持續一段時間”。看來,初嘗“勝利”甜頭的多國聯軍,對軍事打擊利比亞正是意致昂然。

 對於這樣的軍事行動,國際社會分歧很大。中俄等國均表示了“遺憾”,其實就是委婉地表示了“反對”態度,而日本則明確表示支持。至於阿拉伯國家,則呈分裂狀態,海灣國家大多積極支持甚至直接參與了空襲行動,而阿爾及利亞、叙利亞、蘇丹和也門等國則表示反對。

 各方爭議的焦點是空襲是否符合國際法。我們不妨對此作一個梳理。此次聯軍行動的上方寶劍,是聯合國安理會于3月17日通過的1973號决議。這個决議授權相關國家和組織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除用于人道主義的飛行外,其餘飛行器一律不得升空。决議通過後,利比亞于18日宣布接受禁飛區决議,承諾立即停止所有軍事行動。

 從道理上說,如果利比亞政府軍不再派飛機升空或者有挑起事端的迹象,各方就應相安無事,維持現狀。反之,如果利比亞政府軍違反禁飛區决議,相關國家則可以依據1973號决議,對其進行軍事打擊。
 
 問題的吊詭之處在於,1973號决議除了規定了“禁飛”的核心內容外,還有個“附屬”內容,就是“要求有關國家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保護利比亞平民和平民居住區免受武裝襲擊的威脅”。而利比亞政府軍在禁飛區决議通過後,並沒有完全停止軍事行動,而是試圖打個時間差,把反對派占領的據點班加西拿下來。

 這下,以法英美為首的多國就有了動武的理由。3月18日,由法國發起的、旨在落實安理會决議的多邊會議在巴黎召開。這個會議的實質就是協調各方立場,商量對利動武的具體安排。會議結束還不到兩小時,法國戰機就率先發起空襲。緊接著,100多枚美英導彈也飛向了利比亞。

 到了這個地步,雖說多國聯軍的反應有些過急、過火,但也還有法理依據。美國軍方發言人戈特內就說,打擊利比亞的目的有兩個,一是防止利比亞軍隊繼續向反政府武裝和平民發起進攻,二是打擊利比亞軍隊的防空能力。而這兩個目的,在安理會的决議中都有體現。

 但接下來的事情就有些離譜了。在聯軍的第一輪空襲之後,招架不住的利比亞政府很快屈服,表示立即停火。照理說,多國聯軍至少應當觀察一下,看看卡扎菲是否履行承諾。但多國聯軍却以不相信卡扎菲的話為藉口,又展開了第二、第三輪空中打擊,而且打擊目標直指卡扎菲本人。在20日的空襲中,多國部隊的兩枚導彈擊中了卡扎菲本人的辦公大樓,其中一枚穿透4層的大樓後爆炸。從電視畫面上看,大樓雖未被摧毀,但已搖搖欲墜,無法使用。國際輿論紛紛把這次此舉解讀為對針卡扎菲本人的“斬首”行動。

 以這個事件為標誌,多國聯軍的對利軍事行動已經完全變味:從原先名義上的執行聯合國决議,轉變為推翻卡扎菲政權,甚至對卡扎菲本人進行肉體毀滅。英國國防大臣福克斯21日就說,如果能夠避免平民傷亡,在空襲中將卡扎菲設為一個目標也是可能的。毫無疑問,這就完全超出安理會决議的範圍了。在此情况下,對利比亞軍事打擊的合法性已經喪失。

 其實,卡扎菲早就成為西方國家的眼中釘。還在1986年,美國就轟炸過利比亞,導致卡扎菲的一個養女身亡。而在這一輪利比亞危機中,3月3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就表示,卡扎菲已經失去統治的合法性,必須下台。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馬克•托納3月21日稱,聯軍的最終目的就是“卡扎菲下台”。同日,正在智利訪問的奧巴馬也做了同樣的表示。而法國政府早在3月10日就急不可待地宣布承認利比亞反對派政府,聲稱要與其建立外交關係。顯然,多國聯軍已經把推翻卡扎菲政權的目標公開化,原先人道主義的大旗,也被暫時置于一邊了。

 事實上,即便以人道主義因素考慮,這次軍事打擊的效果也非常有問題。據利比亞國營電視台報道,第一天的空襲即造成64人喪生,150人受傷。由於聯軍已經明確表示空襲仍將持續,預計傷亡還將繼續增加。事情至此,多國聯軍對利比亞的軍事打擊已經明顯逾越了安理會决議的框架,淪為非法干預了。

 我們認為,多國聯軍的當務之急是回到安理會1973决議的框架內行事,而不應在初步的軍事勝利後得寸進尺,一步步地捲入利比亞的國內事務中去。這樣做的後果,不但將危害利比亞國家和人民,多國也將為此背上道義包袱,甚至可能陷進去出不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ybi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