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部分中國教育的發展:各人物
孔子: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里仁是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性相近,習相遠
有教無類
政教合一
詩為美育
學而不思則岡,思而不學則殆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
人能弘道,而非道能弘人
不憤不啟

孟子:
仁義禮智四端
浩然正氣
明人倫、五倫
救放心

荀子(性惡):
化性起偽(人善) 重禮樂
居子居必擇鄰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墨子(實用):
梁蒼則蒼(重環境)
培養賢士、兼士
重實例、譬喻的教學方法

老子:
絕學、棄聖、守愚

莊子:形而上、自然之道、淨化人心
法家:以吏為師 商鞅:法術勢

(漢)董仲舒:
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顏元相反)
無善惡、立太學以教於國、設庠序化於邑
聖人之性、中民之性(要教)、斗筲之性
官辦教育、導生制

(漢)王充:孟軻言行善-中人之上,荀卿顏性惡-中人以下、楊雄善惡混-中人

韓愈:
學所以為道、教育萬能
<原性>:上品善焉、中品上下、下品畏威寡罪
師說:傳道列首,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焚膏繼晷(進學解)

(隋)王通:樂知天命,重生產勞動

李翱:復性、靜

宋朝五子:濂洛關閩
(北宋)濂派:周敦頤(濂溪):修己治人、從誠養聖
(北宋)洛派:明道先生程顥:識仁;伊川先生程頤:進學格致
(北宋)關派:張載(橫渠先生):變化氣質養聖、為天地立命
(南宋)閩:朱熹(號晦庵):白鹿洞書院、四書集注、近思錄、改變氣質之性、明五倫、存天禮滅人欲、道問學、格物致知、知而後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認知能力)

(明)陸九淵:字子靜,講學象山,接孟子,心即禮,君子日修其善,重內發,明禮,反思,尊德性
(陸九淵尊德性、朱熹道問學)

(明)王陽明:守仁、陽明書洞,和陸相同,心為世界源頭,知善知惡為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訓蒙大意,重視兒童、知行合一

(清)顧亭林:炎武,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通精致用(實用主義),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博學以文,行己有恥

黃梨洲:字宗羲,實用人才、重民權法治

王夫之:字船山,知識分析:形式和才料、保士農工商、重學生個性、止善、經世致用

顏元:自習齋:勞作、正其誼適足以謀其利、明其道足以計其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ybi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