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大學公民與社會學分班 倫理學課程作業(一)

壹、作業主題:舉出事例,讓學生表達贊成或反對之意見並加以記錄

貳、故事背景敘述:一群探險隊共十人進入山洞中,前面九人進去後第十人剛好卡在洞口,潮水即將在一小時內淹沒山洞,其中一人擁有一等分的炸彈,足以炸開洞口讓大家出去,依序詢問下列問題。

參、活動對象:任教班級國中七年級兩班、八年級兩班、九年級兩班,高職一年級六班。
肆、活動設計:
國中實施活動設計部分:

人數 30人 設計者 張憶梅
單元名稱 炸彈的選擇 時間 90分鐘
學生背景分析 
國中七年級,具有能力分組,此班為成績優秀班級,班級風氣良好認真聽課,先備知識課程上到社會規範(風俗、輿論、道德倫理、法律)

活動實施時間:96.5.23
教學資源 黑板圖示與口述
教學活動流程與紀錄 時間

一、 故事敘述
一群探險隊共十人進入山洞中,前面九人進去後第十人剛好卡在洞口,潮水即將在一小時內淹沒山洞,其中一人擁有一等分的炸彈,足以炸開洞口讓大家出去,在其他條件都限制住的情況下,請問下列幾個問題你會如何抉擇,此一活動不作為成績參考,亦無對錯,僅需表達真確想法即可。

二、 詢問方式:
先舉手表達選擇、再主動分享看法

三、 問題敘述與學生回饋
1. 第一題:請問如果讓你選擇,你會不會把洞口的人炸死讓大家出去?
 學生反應:認真思考、安靜舉手
 贊成炸死的有2人(全班共30人),原本有兩位男性同學欲舉手炸死,看到多數同學未舉手,因此把手放下。
 贊成不炸的有15人,其餘未表態,請同學主動表達舉手意見,贊成炸死的同學兩個皆為班上活動好動,贊成理由為衝動的回答「我想炸死他!」

第一題目活動剛開始,其他同學反映較冷漠。
2. 第二題:請問如果洞口的人是你自己,你會不會希望炸掉?
 學生反應:一片譁然。開始明白老師希望了解的問題,參與同學開始踴躍。
 舉手表示贊成炸死變成1人,老師反問剛剛兩位第一題中贊成炸死的同學,回答「如果是我就不要。」以及「我怕死」,另一個同學說「沒差!」。
 舉手表示不炸的變成25人,其餘3人未舉手,理由為「認為不知道如何抉擇」。
3. 第三題:請問如果洞口的人跟你有所關聯,第一種:是你的父母,當老師敘述洞口的人為「父母」的時候,第一題舉手贊成炸掉的同學一位大喊:「父母一定要炸掉他」,全班大笑,老師更改規則為「你喜愛重視的父母、好友、或者喜歡的人」;第二種是你的仇人,此一題目是洞內的選擇會影響到洞外其他人的整體利益或國家動盪問題。
3-1:喜愛的人:僅有一位同學依然選擇炸掉,其他同學皆選擇不炸。
3-2:仇恨的人:選擇炸掉共有28人,選擇不炸的共有12人。
經過詢問3-1對於喜愛的人在洞口依然要炸掉的這位同學表示,他全部都要選擇「炸掉」,並且希望大家都知道他選擇炸掉。
4. 第四題:如果九人當中有一人是總統,你是否願意炸掉洞口的人讓大家出來?
同學先舉手發問:老師..是前任還是現任?同學又是一片大笑,老師解釋:這個人的重要是在於他的職位,一個國家如果突然失去元首,你要考量的是可能帶來的外部效果,是否願意承擔,與哪位總統無關。
選擇炸掉:25人(依然為第一題選擇炸掉的人)
選擇不炸:5人
5. 第五題:如果你是在洞外的救援人員,用一種置身事外的觀察,你會選擇勸說洞穴裡面的人要炸掉洞口的人嗎
選擇炸掉:8人(依然為第一題選擇炸掉的人)
選擇不炸:22人
此時反而不炸的人變多,經詢問之後發現,學生認為當是不關己的時候,可以慢慢等,反而不願看到傷害的場面發生,淹死還是炸死都不關自己的事情,也許等待還會有其他希望的可能,或者不願意主動提出要炸人的意見。

四、 活動總結:
在活動總結部分學生很有興趣知道這個活動代表甚麼意義,甚至也想知道別的班級是如何做選擇,另外老師再詢問一次從頭到尾都舉手炸掉洞口的人有一位同學;從頭到尾舉手不炸掉洞口的人有兩位同學。
分別詢問得知,從頭至尾都希望炸掉洞口原因是希望大家覺得他很有膽識,相反的當詢問都不願意炸掉別人的兩位同學原因,其他同學反而起鬨大喊「自以為聖人」,兩位同學則澄清表示實在無法傷害他人,無論是自己或他人。
在總結與解說的部分,以國中生能理解的方式敘述了倫理學三大理論(口述較簡單):
 「效益論」(Utilitarianism):認為行為善惡之依據在於它是否能達到最大的效益,如果能夠達到最大的效益就是善的,如果不能達到最大的效益就是惡的,而「最大的效益」是指「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快樂」。
 「義務論」:追求利益的行為就不是道德的,為道德義務本身而做的行為才是道德的;因此道德義務不是條件性的,而是絕對的,一個人應如此做,使得其行為的格準能成為普遍法則,換言之,所作的行為應具有普遍性,而能使一般人都能夠照著做。
 「德行論」:重視人本來具有的良好能力的發揮,而且在發揮自我的過程中也注意良好關係的實現。

伍、其他班級實施狀況與特殊現象:
首先,經過第一個班級實施活動時發現,國中七年級學生過分在意他人的眼光與意見,因此在舉手表決的時候常常是左顧右盼,如果沒有與自己意見相同的人,便不敢舉手,甚至是西瓜靠大邊,看哪邊多人便選擇哪邊,嚴重影響顯示結果,因此從第二個班級開始,為了不受他人影響與數據統計之便,老師實施活動講完前提故事,在進入題目之前先發給每個學生一張小紙條,請他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填寫出自己的決定,不用具名,如果另外有意見可以補充寫在小紙條上,避免老師沒有詢問到的遺珠之憾,這樣的實施方式下,依然產生有兩極化的現象,有同學不敢把自己原本真實的抉擇在沒有人相同的情況下表現出來,也有原本是正常抉擇但是因為愛出風頭而故意表現與原始紙條上紀錄不同。

在國中班級與年級的區分,七年級的學生比較服從設定規則與大眾觀點,八年級就比較古靈精怪,試著找出其他超越限制的可能,甚至每個條件限制都要巨細靡遺的說服,考量的因素變的複雜而審慎思考,九年級就不受群體約束,十幾位學生從頭至尾都認為該炸洞口的人,能救人就該炸,管他裡面外面中間是誰。

在高職班級實施更為有趣,在班級中有重要領導型的人物,第一次實施活動尚未發小紙條紀錄,只要領導人物舉手表達意見,多數同學就跟從意見,與其意見不同者便被稱為「叛徒」、「怪胎」、「沒良心」,不知這樣是否活動失敗,雖然沒有結果但是也算有一種結果,了解高中職身心發展受同儕影響極大。

高職班級有一個班級另外創出一個選項,第四題原本的設定是身分為總統,同學更進一步的追問:老師,洞穴內有總統,我要不要炸洞口的人要取決於洞口那個人是不是我,於是那個班級多出第六個選項,作交叉比對以及詢問之後發現,許多同學認為:單純問我會不會炸死洞口的人,我會炸他,可是當洞口的人變成是我的時候,我會怕死不敢炸掉自己,或者要死一起死這樣的理由,當多問一個選擇,裡面有總統你會不會炸掉洞口的自己,許多人都認為事不關己,既然自己都要死了就讓外面也動盪不安吧。

另有一個國中班級與一個高職班級有進行「掛道具流血豬頭」的活動,高職學生多半認為世上更噁心糟糕的事情多的是,「比較」之下流血的豬頭不算甚麼。國中生多以會影響到「他人」作為判斷標準。

陸、活動心得與回饋

在第一堂課程我就急著想詢問老師在公民活動課程中如何帶領學生進入道德兩難甚至是多難的議題,在這一個學期當中經由老師上課的過程以及這一個作業題目,讓我不只是蒐集、紀錄學生觀點,這個作業更是一個「實作題」,從拋出議題、帶領議題、條件限制、在極端的條件下「逼」出真正的意思與想法,上課有時候就好像一場魔術秀,或者說是觀摩畫家完成一幅作品,在完成之前你不會知道會有甚麼結果,這些議題即使到下課學生們都還熱烈的找我詢問、討論,對於如何做善惡判斷,以及何謂「倫理」?何謂「道德」?具有更貼切的認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ybi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